向智尊者
向智尊者
向智尊者一九○一年七月二十一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近郊的汉诺镇(Hanau)。是犹太人伊沙克(Isaak)及苏菲。芬尼格(Sophie Feniger)夫妇的独子,俗名辛格默德。芬尼格(Siegmund Feniger)。六岁随父母迁居至上西里西亚(Upper Silesia)工业子城康尼格苏提(Koigshutte)。尊者之父在那经营鞋店。
人物经历
尊者幼时在康尼格苏提求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及法文。他自愿加选希伯来语,并接受犹太教牧师的指导,研读犹太经典。
十六岁完成中学教育后,前往邻近城镇一家书店当学徒。尊者幼时即喜爱阅读,虽然家境不容许他接受大学教育,但他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博览西方古典文学及哲学。
学佛因缘
在阅读中,尊者接触到东方智慧,包括佛书及翻译的佛经,并为所吸引。
一九二二年随父母到柏林,在当地加入一个佛教团体并结识了一位日后对他影响深远的德籍比库三界智(Nyanatiloka)尊者。三界智尊者于一九○三年在缅甸出家,一九一一年于斯里兰卡西南一处海滩上建立「隐居岛」(Island hermitage)禅修中心,供西方僧侣修行。
向智尊者于一九二四年迁往东普鲁士的康尼根伯格(Koigsberg,现今俄罗斯的卡林英格拉德 Kaliningrad),在一次公开的佛法讲座中遇见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带领他进入更深的佛法领域。尊者与友人在城内组建佛教社,并在父亲店内设立一个佛书借阅馆。透过图书馆的因缘,尊者认识了当时任教于康尼根伯格大学,德国著名的印度学者葛拉森纳普(Glasenapp)。
柏林佛学社的一位学员前往斯里兰卡的隐居岛,在三界智尊者座下出家,稍后他转赴缅甸,并在当地圆寂。这位名为持智(Nyanadhara)的比库,从斯里兰卡及缅甸写信给德国的朋友们,描述他在东方的出家生活。这些信函使得尊者心中慢慢产生出家的念头。
一九三二年,尊者父亲因宿疾病逝,他不忍留下新寡的母亲。一九三二年母子二人搬回柏林,尊者重新加入他第一次住柏林时所认识的佛友中。一九三三年阿道夫·希特勒展开迫害犹太人的冷血计划。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他与母亲离开德国,前往维也纳投靠亲戚。
在这之前,尊者曾向母亲透露他出家的意图,母亲告诉他一旦局势安定,便成全他的愿望。向智尊者同时写信给三界智尊者。当母子脱离纳粹魔掌时,他便安排母亲留在维也纳一个亲戚家,展开前往东方的旅程。
出家之路
向智尊者从维也纳前往马赛(Marseilles),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十六日搭上前往亚洲的船,预定在科伦坡的港口靠岸。一九三六年二月四日达目的地,三界智尊者专程前来欢迎。当日午餐后,一行人驱车前往隐居岛附近的海边小镇多唐堵洼(Dodanduwa)。
向智尊者以优婆塞的身份在隐居岛住了几个月,准备出家。一九三六年六月四日的布萨日(Poson Poya day),尊者与另外三位发心出家者一同在当地受戒成为沙弥,师父为他取名为向智长老(Nyanaponika)。次年在当地寺院受具足戒为比库。
向智比库在隐居岛从他的老师处受学正规的佛学课程和巴利语,自己还学习英文。三界智尊者的教学系统是佛法与巴利语并重,他主张所有的弟子必须学习巴利语,直到对它有基础的认识为止。正规教育大约进行六到九个月,之后,就让学生自己研究佛法和禅坐,而他本人则准备回答他们的任何问题,并提供建议及指导。
一九三八年,有感于沿海地区的高气温,向智尊者迁往内陆气候温和的甘波拉城(Gampola),独自住在稻田中由砖窑改建的屋子内,并在邻村托钵为生。此时,他开始选译《相应部》的部分经典,将巴利经文译为德语。在迁往甘波拉不久后,尊者在前往科伦坡的旅程中结识了两位受英语教育的斯里兰卡比库——苏摩(Soma)及克明达(Kheminda),他们两人于一九三六年在缅甸出家。三人决定住在一起,并在甘波拉维拉(Gampolawela)村外,马哈维里河畔(Mahaveli River)的甘波拉地区,建一处茅篷。在居士的协助下,他们建造了「大河精舍」(Mahanadi ashram)。
从一九三八年底到一九三九年中,他们驻留在甘波拉。在此期间尊者继续将《念处经》及其批注译为德语;苏摩法师则将同样的经典译成英文。
一九三八年底,纳粹入侵奥地利,尊者之母随同亲友离开该地,向智尊者安排他们前来斯里兰卡避难。一行人于一九三九年三月抵达科伦坡
一九三九年夏季,疟疾肆虐,苏摩比库遭到严重感染,克明达比库随后也被感染。当苏摩比库病愈后,三人迁往班达拉维拉(Bandarawela)。起初他们住在一间空屋中,直到克明达比库痊愈后才搬到一处废置的制茶厂。尊者母亲也在同时迁往坎地(Kandy),再从坎地搬到科伦坡,与一对斯里兰卡夫妇厄尼斯特先生(Ernest)及狄席瓦夫人(De Silva)共住,他们是隐居岛的赞助人。在这期间,尊者每隔四到六周探望母亲一次。尊者的母亲皈依了三宝并受持五戒。
囚禁岁月
英国德国开战后向智尊者与师父三界智尊者从一九三九年九月起,到一九四○年将近一年时间被滞留在狄雅塔拉瓦(Diyatalawa)拘留所中。一九四○年春,向智尊者获释,在这期间,他带苏摩及克明达比库前往隐居岛,这是三界智尊者早期收的斯里兰卡籍弟子。一九四○年六月法国沦陷后,向智尊者在获释三周后再度被捕。
日本占领新加坡后,向智尊者在狄拉敦(Dehra Dun)拘留所待了五年(1941-1946),这也是二战期间,尊者历经的最为艰辛的日子。在狄雅塔拉瓦期间,他将《经集》(Sutta Nipata)译为德语并加注;在被送往印度时,他随身携带了许多书,并继续他的研究与翻译。尊者隐匿在狄拉敦的拘留所中,将「阿毗达磨藏」首部的《法聚论》(DhammasaGgaNI)译成德文,同时也译出其注释《殊胜义论》(Atthasalini)。在翻译的同时,尊者还写下了他对阿毗达磨哲学的观感及诠释,这些便成为他战后以英文写成的《阿毗达磨研究》一书(Abhidhamma Studies)的核心内容。此外他也用德文撰写四念处禅观经典的文集,其中部分修改及增注的内容,都收入《佛教禅观心要》(The Heart of Bhuddhist Meditation)一书中。
在狄拉敦期间,向智尊者发现他与另一位德国人在同一营房中,这名德国人同样沉浸在东方佛教智慧中,他是安纳加利卡。戈文达(Anagarika Govinda)。戈文达最初住在斯里兰卡,是一位上座部在家行者,随后转往印度,并在该处继续修习佛法。这两人立即成为莫逆之交。向智尊者从戈文达那儿学习梵文,两位学者一同从重组的梵文中,翻译中观派哲人提婆(Aryadeva)所著《四百论》(Catusataka)的部分论述。他俩诚挚的友谊维持了许多年,他们不但定期通信,并于一九七二年在欧洲会面,直到一九八五年年初戈文达去世为止。
重获自由
一九四六年九月,大战结束后一年,向智尊者与师父三界智尊者及其它难民被释放。向智尊者返回斯里兰卡,与母亲在科伦坡短聚后重新回到隐居岛住下,继续研究阿毗达磨,并将他研究的结果写成《阿毗达磨研究》一书。一九五一年初,三界智尊者与向智尊者两人都成为斯里兰卡公民。
一九五二年元月,两位尊者前往缅甸参加「佛经大结集」会议的筹备咨询工作,准备一九五四年在仰光召开南传佛教史上的第六次会议。这两位德国长老被邀请协助规划在西方传教,并将巴利经典翻译成新的英文本的计划。向智尊者住在由著名禅观大师马哈希(Mahasi Sayadaw)所设置的禅观中心——淘哈纳.耶克塔(Thauhana Yeiktha)中,会议结束后,三界智尊者返回斯里兰卡,向智尊者则停留了一段时间,接受马哈希的禅修指导。
在前往缅甸之前,向智尊者已于一九四八年,以德语写了一本有关禅坐的书——《四念处》(Satipatthana, Christiani Verlag, 1950),书中有关禅修的方法,是他从苏摩及克明达比库那儿得到的数据,他们两人曾在一九三七年时于缅甸修习禅坐。向智尊者在缅甸禅修后,将这本书用英文重写,并加入他接受马哈希法师指导的禅修经验,这便是一九五四年在斯里兰卡首次发行的《佛教禅观心要》,一九六二年增订本则在英国发行。
一九五一年,三界智尊者由隐居岛迁往乌达瓦塔凯勒(Udawattakele)保护林中的一处茅篷。向智尊者于一九五二年自缅甸归来,与师父同住新居,当地居民即称此处为「德国寺」。一九五四年,两位尊者再度前往缅甸参加第六次结集大会开幕仪式,三界智尊者在开幕当天因喉头发炎由向智尊者向大会宣读师父文稿,在缅甸短暂停留后,他们返回斯里兰卡。在会议期间,向智尊者陆续前往缅甸数次,并参加一九五六年的闭幕会议,这次因师父的健康情况不佳而由尊者独自前往。除了早期在印度举行的佛教大会中,曾经有希腊的僧侣出席以外,这两位尊者享有南传佛教大会有史以来,唯一参加此会议的西方僧侣之殊荣。
一九五六年,尊者一直住在科伦坡的母亲往生,享年八十九岁;一九五七年,三界智尊者也相继辞世,享年七十九岁。为了纪念师父,向智尊者应师父的要求,编辑了整套德文版的《增支部》,共计五册。这套书完全由他自己重新打字,并编写了四十页的索引。
创立书社
向智尊者在一九五八年元旦与两名来自坎地的佛教在家朋友共同创设了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简称BPS)。向智尊者出任出版社的荣誉秘书长及总编辑(随后出任第一届社长);其中的一位朋友理查德。阿贝雅塞凯拉(Richard Abeyasekera)出任助理秘书;另一位朋友 A. S. 卡伦纳拉特纳(A. S. Karunaratna)出任荣誉财务主任。
自出版社创立以来,阿贝雅塞凯拉参与会务行政的众多琐事,尊者则负责督导编辑及著作的工作。身为总编辑的他还亲自审稿,力求这些文章忠实地传达南传佛教的精神。出版社草创之际,他不仅负责编辑的事宜,而且事必躬亲,无论是誊打地址卷标、贴邮票、一周前往印刷厂二或三次,并处理邮寄名单等等。不久出版社人员的扩充,很快地为他分担了一些杂务,但多年来他还是亲自督导书籍出版的各项细节,从邀稿乃至封面设计的审查,一直要到成品送到他的手中为止。
尊者亲自为出版社撰写了不少文章,并从其它作者得到鼓舞、建议、忠告及建树性的批评。他多次编辑、校正及增订三界智尊者所著的《佛学字典》(Buddhist Dictionary)与《阿毗达磨藏导读》(Guide Through the Abhidhamma PiTaka),以及他的一些重要德语著作。向智尊者也搜集、编辑及整理友人弗朗西斯.史托利(Francis Story)的零星作品,由佛教出版社出版了三册这位作者的文集。他并编马哈希的《内观法要》(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亦从巴利语翻译禅观大师所著的论文集《内观次第》(The Progress of Insight)。他编纂并准备出版髻智比库(Namoli)所著的《巴利经典中佛陀的一生》(The Life of the Buddha according to the Pali Canon)及《思想家笔记》(A Thinker's Notebook)。
晚年尊者
自一九六八年起,向智尊者每年前往瑞士旅行一至两个月。向智尊者前往欧洲旅行之际,造访许多佛教团体,尤其是瑞士的佛教团体。这种一年一度的旅行,在一九八一年,因尊者虚弱的双脚已不利于旅游而结束。
由于年事已高,体力渐衰,加上长期以来罹患青光眼,使得尊者的阅读能力大受限制。
一九八四年他卸下佛教出版社总编辑的头衔,继续担任社长一直到一九八八年,在卸下社长一职的同时,他成为佛教出版社的杰出赞助人;由于他的贡献,他在晚年时得到了国际间和他归化国的表彰。
一九六七年,尊者荣世界艺术暨科学研究院荣誉会员(the World Academy of Art and Science);
一九七八年,德国东方学会(the German Oriental Society)颁赠他荣誉会员证,以表彰他将客观的学术与身为比库的宗教实践合而为一;
一九八七年,斯里兰卡佛学暨巴利语大学(the Buddhist and Pali University)在首度的大会中,授予他第一个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一九九○年,他再次获颁佩莱丹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radeniya)文学博士学位;
一九九三年阿摩罗普罗派(Amarapura Nikaya),也就是尊者五十六年前出家的地点,授予他「庄严圣教的阿摩罗普罗大法师」的头衔(Amarapura Maha Mahopadhyaya Sasana Sobhana)。
尊者在生命中的最后四年,身体虚弱且视力持续恶化,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一日,他仍以健康的状态欢度九十三岁生日,这是他最后一次与友人及佛教出版社的同事共度生日,当日适逢BPS出版他所著的《法见》(The Vision of Dhamma),这部书收集了他为BPS所撰写的文章。然而,同年的八月底,一连串并发症的发生,预示尊者的来日不多。九月底,尊者被送往一间私人诊所接受治疗;一周后,在他要求下返回隐居林。三个星期后,在一黎明前寂静的森林中,尊者停止了呼吸。
十月二十三日,向智尊者的遗体在坎地的马海雅瓦墓园(Mahaiyawa Cemetery)火化,出席葬礼者包括宗教界人士、高官显贵、友人以及他的仰慕者。次年元月二十九日,经过了传统的「三月供养」之后,尊者的骨灰安奉在多唐堵洼的隐居岛──尊者长年修行之处,与他所崇敬的师父三界智尊者、道友髻智尊者及苏摩尊者同眠。
整个佛教界,尤其是南传佛教英文和德语的读者,将永远感念这位一生无私地将佛陀的智慧散播给众生的向智长老比库。
参考资料:《向智尊者告别献礼》(Nyanaponika--a farewell tribute)波罗米文(Brahmi)
出版著作
《正念之道》
简介:上座部高僧向智尊者在本书中即以《念处经》为基础,归纳出行持的经验及重点,引导了解教法与实际的运用,使对正念有更完整的认识。
正念之道是通往生命最高目标──断除贪、、痴极为必要的基础,要走上涅磐的正直大道,以及在这条道路上持续进步,都需要投入几个选定的念处对象,不断地精进禅修。修习的过程中,行者会发现,日常生活及工作上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也常因正念的提升而能轻易迎刃而解。
《佛陀的圣弟子传》
作者: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 何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英文编者:菩提比库 中文译者:赖隆彦
由德籍斯里兰卡高僧向智尊者、何慕斯.海克博士合着的《佛陀的圣弟子传》,是一本合集,共介绍了二十五位弟子,除了波斯匿王的皇后摩利迦并未证果之外,其它二十四位都是证得初果以上的圣弟子。
透过巴利佛典,本书呈现较为接近历史与人性的原貌,让人一窥从凡夫蜕变为圣者,内心是经历怎样的转化;悟道后的他们,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等现实的人生历程。阅读这些早期佛教成就者鲜活的传记,有助于提升心灵洞见,扩大修行视野,也为现代修行者点燃一盏明灯,照亮修行的前路。
《佛法大将舍利弗。神通大师目犍连
《佛法大将舍利弗。神通大师目犍连》是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系列套书的第一册。
主要介绍佛陀身边的两位上首弟子,一位是以「大智慧」著称的舍利弗尊者,另一位是以「神通」著称的目犍连尊者。佛陀曾比喻舍利弗就如母亲,清楚地组织教法,并详细分析它的内容,让弟子们在解脱道上出生,敦促他们达到入流果。然后,由如保母的目犍连,运用神通力去除障碍,带领、帮助弟子们证得阿拉汉果,让他们继续成长。
《僧伽之父大迦叶。佛法司库阿难陀
《僧伽之父大迦叶。佛法司库阿难》是【佛陀的圣弟子传】系列第二册佛陀教法的传承者。
佛陀身边的两位教法传承者,一位是「似佛的弟子」摩诃迦叶,一位是以「佛法司库」著称的阿难尊者。佛陀在般涅磐前拒绝任命继承者,他劝比库们要以戒为师,然而,在佛陀去世之后,大迦叶以他的远见确保教说的存续。记忆力惊人的阿难,身为佛陀的侍者,随侍佛陀四处讲法,身负着保存佛陀开示的重任,并在佛陀入灭之后,正确地诵出一万五千首佛陀的四句偈。
《阿那律.迦旃延。央掘摩罗。质多比库》
《阿那律。迦延。央掘摩罗。质多比库》是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系列的第三册,主要介绍佛陀身边的四位具戏剧性
生命图像的弟子们。
◎「天眼第一」阿那律
年轻时养尊处优的阿那律,在出家之后努力证得阿拉汉果,在四念处的修行上有很好的成果,精通天眼以及其神通,因而曾被佛陀称誉为「天眼第一」。
◎「论议第一」迦旃延
身体会发出金色光泽是迦旃延的最大特色,以「论议第一」著称的他对于阐明佛陀所略说的教法总是很有一套,在巴利佛典中会发现迦旃延所说的许多开示,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央掘摩罗
央掘摩罗是佛教经典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从连续杀人魔转变为清静解脱阿拉汉的故事是富有戏剧性的,但透过他的故事能真实呈现出解脱与轮回的意义。
◎「七度出家成为阿拉汉」质多比库
不耐苦行而经历多次的出家与还俗的质多比库,在第七度出家时才证得阿拉汉,这是因为前世因缘的关系,必须在此世经历六次还俗羞辱的结果。
《佛陀的女弟子与在家弟子们》
《佛陀的女弟子与在家弟子们》是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系列的第四册,主要介绍十四位佛陀女弟子和三位在家弟子们,以女人与在家弟子独特的生命经验,铺陈出他们的修行历程。第一部分是佛陀女弟子们的故事,包括:舍、摩利迦、谶摩、跋陀军陀罗拘夷萨、翅舍瞿昙弥、输那、难陀、沙摩婆提、波咤左啰、庵婆波利、师利摩、郁多罗、伊师达悉。第二部分是佛陀在家弟子的故事,包括:给孤独长者、质多长者、诺罗长者父、诺酤罗长者母等。
其他
《四念处》(Satipatthana, Christiani Verlag)
《阿毗达磨研究》(Abhidhamma Studies)
《佛教禅观心要》(The Heart of Bhuddhist Meditation)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无我与涅盘- 关于涅盘「有」、「无」的辩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出版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