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希腊马拉松之战告捷到
海湾战争,《剑桥战争史》铺展开历史上兵戈之争重要战事的来龙去脉——涵纳了陆海空战役的所有方面:武器和技术,谋略和防务,风纪和谍报,雇佣兵和常备军,骑兵和步兵,
骑士团和闪电战,游动强击战和核武库等。
人类历史之悠久,从出现象形文字算起,大约也有5000年以上的时间跨度。史料浩如烟海,史学家著书,不得不提炼再提炼,浓缩再浓缩。史笔删繁就简,
隶书择要概述。读史的人若非专业所需,可能会因感觉枯燥而中辍弃卷。作者又要观照历史本身的发展脉络,又要眷顾一般读者的阅读兴味,比较难。写得好的也有,如《
全本史记》,大气磅磷又墨金字玑,又人物栩栩如生。毕竟出自
司马迁的大手笔,非俗流可及。
今有“老外”写的《剑桥战争史》一部,虽不能与太史公比肩,却颇可读。本书特色在于遵循历史进程的轨迹,状写各时期重大战事之概貌,对战争及其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顺势加以述评。起笔写人类战争的雏形,似“
染色体”,包含以后战争所有“基因”——战争起源与发展变化最原始、最基本的动因,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等等。关于武器改进对战争的影响,前文略轻,后文渐重,尤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笔墨愈多,篇幅愈大。虽未延及现时之“
信息战”,仍可从中领略“第一生产力”令战争个非昔比、鼎新革旧的大趋势。叙史言事尚能巨细兼顾,疏密相间,不乏生动描写与精到见地。精美的插图,为全书增色不少。
作者比较重笔力揭示战争中人的地位、人的心态、人与人的关系,这对当前军事文学创作不无启迪。试读“密集型步兵时代”一章。在农耕为主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条件下,古人为守护或扩大有限的
生存空间,拿起武器作战。战士多为土地所有者与耕作者,战场多在肥沃的平原地带。如此战困、战场及可供作战使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必然只会产生以农民为主体的步兵。最初松散的步兵群进化为重
装甲掷弹兵方阵,兵众披坚执税,集团作战,靠团结、纪律和训练有素取胜。武器装备得由参战者自行购置,只有富裕农民才买得起金属、木材和皮革制造的
甲胄、
长矛与盾牌;穷人无力置办,只好充当投弹兵、弓箭手。重装甲步兵自视“高贵”、“正宗”,瞧不起其他辅助
兵种,视肉搏以外的远距离石块和箭矢杀伤为不道德,也把把骑马作战的贵族看做懦夫。细看插图上古老的雕塑和绘画,能够想见那个年代风行一时的“步兵崇拜”。城邦文明兴起后,一个个小邦国在城堡内蜗居固守,尚无开疆拓土的宏围大略;为些许“小事”开战,形同武士单个决斗,乃至以“互不使用
弓箭”为“
武德”,此时步兵仍大有用武之地。后波斯人入侵,骑在马上作战,“很不守规矩”,因使西方战争价值观与循规蹈矩的战法备受冲击,步兵作为作战主体的战斗力与作用也开始面临挑战。城邦联合舰队打败了波斯舰队,都市海战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野步战,步兵独领风骚的地位进而发生动摇。得胜的水手挺起军人的胸膛还嫌不够,还要求政治上的发言权,由此促进了城邦国家的民主制度。可见“兵无常势”,其“势”并非仅指临战用兵布阵一类“小势”,更应理解为基于社会发展引起军事理念、作战样式更新、军兵种配置改革以至于
社会关系相应调整之“大势”。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当时在“兵之大势”上代表守旧势力,赞美阵对阵、人对人的步战传统,抨击
海战是“非英雄主义的”,认为“雅典的胜利使作为人的希腊人更加败坏”。一点瑕,无妨两位先哲的千古光辉,但值得令人引为借鉴。从本书讲述的步兵地位变化,可以加深认识战争与人这一文学主题的丰厚的内涵,温故而知新,对于今天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突出重围”会有助益。即便不写什么,处在大变革时期的当代军人,“以史为鉴”也是很必要的。
《剑桥战争史》没有写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主著者在中文版序言中就此表白:“我担心有些读者在看了书中的内容基本局限于涉及西方的战争之后会感到失望。坦率地说,他们一定会认为,战争的
中国模式在重要性和令人感兴趣方面并不亚于西方。”这是实话。这部书只可作为“以
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战争史”来读,不应将之等同于世界战争史。书中写到的一些史实和观点,如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的述评,也不能一概认同,必须加以分析,以求去伪存真。
说明 引介 西方战争方式 第一部分 密集型步兵时代 第一章 步兵的起源 第二章 从古希腊方阵到古罗马军团 第三章 罗马战争方式 第二部分 石堡时代 第四章 罗马防御工事 第五章 新武器 新战术 第六章 炎药革命 第三部分 枪炮和帆船时代 第七章 舰队 第八章 对美洲的征服 第九章 王朝战争 第十章 冲突中的国家 第十一章 武装起来的国家 第四部分
机械化战争的时代 第十二章 战争的工业化 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