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关镇
陕西汉中市洋县下辖镇
八里关镇,隶属于洋县,境内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生态和谐,具有独特的旅游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历史沿革
因镇政府驻八里关村而得名。八里关镇旧街关帝庙到茅坪镇大路叉的大爷庙、八里关镇龙溪村的龙咀庙、白石镇贯岭梁的土地庙路程均为八里。
早在三国时期,八里关便是傥骆道上的重要驿站。
1949年12月,在此设八里关乡、黑峡乡。
1958年,合并八里关乡、黑峡乡,成立先锋公社。
1960年,更名为八里关公社。
1984年,改为八里关乡。
2011年,八里关镇改设八里关乡为八里关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八里关镇辖8个行政村;下设4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八里关镇下辖3个行政村 。人民政府驻八里关村。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八里关镇地处洋县北部山区,东邻茅坪镇,西接四郎镇,北靠华阳镇,南与白石镇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8.2千米 ,总面积154.9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八里关镇地处秦岭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群山环绕,主要山脉有秦岭的牛岭梁。平均海拔700米。
气候特征
八里关镇气候属暖温带向热带过渡的湿润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夏秋季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最低气温-6.9℃,极端最高气温37.8℃。年平均降水量839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
水系水文
八里关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主要河流龙洞河,境内流长23千米。
自然资源
八里关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铜,主要分布于银长沟,矿体断续长700米,品位0.2%。
境内林木覆盖率95%,其中有铁杉冷杉属红豆杉、银杏、香樟等乔木树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哺乳纲20类种、鸟类3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10多种、鱼类15种、昆虫纲30余种,其中包括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
自然灾害
八里关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暴雨、大风和干旱、洪涝等。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八里关镇辖区3618人。其中常住人口3158人,城镇化率87.3%。总人口中,男性1979人,占54.7%;女性1639人,占45.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4人。
截至2018年末,八里关镇户籍人口350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八里关镇财政总收入120万元,比上年增长8.9%。
2018年,八里关镇有工业企业5个。
2018年,八里关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1个。
第一产业
2011年,八里关镇农业总产值达到3336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农业耕地面积4740亩。
八里关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薯类、小杂粮为主。2011年,八里关镇粮食生产2414吨,其中小麦780吨,玉米299吨。
八里关镇主要经济作物以药材、食用菌、魔芋为主。2011年,八里关镇药材种植面积3400亩,产量3600吨;食用菌3万架,产量44吨;魔芋种植面积400亩,产量600吨。
2011年,八里关镇核桃林面积676万亩,产量4吨。
八里关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八里关镇生猪饲养量1.6万头,年末存栏6000头;羊饲养量1100只,年末存栏450只;牛饲养量1170头,年末存栏911头;家禽饲养量1.8万羽,上市家禽7000羽。2011年,八里关镇畜牧业总产值64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9.3%。
第二产业
八里关镇工业以小水电为主。境内有工业企业2家。2011年,八里关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40万元,比上年增长25.93%,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八里关镇有商业网点68个,从业人员费城76人队。2011年,八里关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截至2011年末,八里关镇有信用社1家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人均储蓄1382元;各项贷款余额700万元,比上年增长6%。
交通运输
八里关镇境内有县级道路1条(洋大路),镇级道路1条(八银路),7个村均通水泥路。有县乡(镇)级公路1条,总长15千米。截至2011年末,八里关镇镇区道路总长度30千米;镇区桥梁2座,总长度30米。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八里关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3个,建筑面积380平方米,藏书4500余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孝歌、扫无穷、采莲船、耍社火等。8个行政村600户安装了“村村通”电视接收设备,6个村均安装了应急广播。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八里关镇有中心小学1所,在校生100余人,专任教师3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八里关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个,其中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8个。专业卫生人员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八里关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370户,人数700人;农村五保供养37人;农村临时救济30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系水文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人口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卫生事业
社会保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