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
张骞纪念馆,隶属城固县旅游文物局,位于
城固县博望饶家营村,是为纪念
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而建,是一所
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纪念馆。
张骞纪念馆依托张骞墓修建而成,始建于1986年。张骞墓于1938年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发掘,出土有陶片、五铢钱、“博望造铭”封泥等文物,确认为汉代博望侯张骞之墓。1983年5月城固县人民政府成立“张骞墓文物管理所”,1990年更名为“张骞纪念馆”并沿用至今。张骞纪念馆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由接待厅、展览厅、
两周王陵三部分组成,西区是园林休闲区,以展示
西域诸国情况为主要内容。纪念馆馆区占地面积120亩,
建筑面积7936平方米,陈展面积2500平方米,陈展内容以张骞生平事迹、张骞与丝绸之路、张骞故里珍贵
文化遗产为主。
2002年,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被
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级景区。 2021年城固县张骞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2年,城固县张骞纪念馆成功当选为“2022年度汉中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公元前114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归来的张骞去逝。张骞逝世后归葬于故乡,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
到20世纪30年代,史学界对张骞墓的位置仍无考古证据支撑。抗日战争开始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由平津迁至汉中,在城固组成了西北联大。1938年5月,西北联大历史系成立考古委员会,提出研究汉中地区部分文化遗迹的计划,张骞墓位列其中。1938年5月21日,西北联大历史系百余名师生开始对张骞墓进行详查。调查人员在墓地周围的麦田及附近村庄采集到大量绳纹残砖、残瓦及花纹陶片等汉代遗物。7月,专家教授带领学生开始对张骞墓进行发掘。后由于经费困难,也怕引起地方人士误会,最终停止了发掘,仅增修墓道,并发掘了墓前石虎。西北联大师生在增修墓道过程中,除在墓道中发现汉代陶片、五铢钱等物外,还发掘出一块有汉隶字体“博望”的封泥,这与《史记》《汉书》所载吻合,由此确定此墓为张骞原墓。次年,西北联大考古委员会在墓前立碑,详细记叙了此次增修墓道过程。1939年4月6日,当时的民族扫墓节之际,为弘扬民族精神,西北联大全校师生1400余人整队赴张骞墓,举行祭扫活动。
张骞纪念馆依托张骞墓修建而成,始建于1986年。1983年5月城固县人民政府成立“张骞墓文物管理所”,1990年更名为“张骞纪念馆”并沿用至今。2006年11月,张骞墓被国家文物局确定进入丝路申遗预备名录。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正式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张骞墓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张骞墓申遗后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了总面积6336平方米的张骞墓陈列展示厅,完成了张骞墓冢加固、景区连廊、配殿、档案室等建设。
建筑布局
张骞纪念馆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由
两周王陵、接待厅、展览厅三部分组成,是三进四院、左右对称的仿汉古建筑群;西区是园林休闲区,以展示
西域诸国情况为主要内容。纪念馆的献殿内有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和《凿空图》,配殿展室有“张骞生平伟绩”等展览,展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等生平故事。
张骞墓冢以汉代封土砖室墓为中心,坐北朝南,呈覆斗形,原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现底部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6.6米、高4.26米)。墓碑:封土堆前正中一通,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碑高182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右侧一通,光绪五年(1879年)立,上刻“汉博望侯墓碑记”。左侧二通,一通为光绪五年(1879年)张氏后裔立;一通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立,题“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张骞墓于1938年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发掘,出土有陶片、五铢钱、“博望造铭”封泥等文物,确认为汉代博望侯张骞之墓。
现墓园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95米,墓园有古树17株,其中古柏15株,石碑4通,汉石兽两尊。南侧为张骞纪念馆。
纪念馆馆区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7936㎡,陈展面积2500㎡。陈展内容以张骞生平事迹、张骞与丝绸之路、张骞故里珍贵文化遗产为主。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以张骞墓为核心,采用仿汉风格建筑,建有祭祀大殿、汉式阙楼,连廊将四个展厅连接在一起。展厅内利用绘画、图片、拓片、沙盘、视频等,展示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张骞的一生,以及“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西区为综合展示区,依据城固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物特点,设置有“汉上名城—城固”“叩古宝山”“城固出土青铜器”“两汉城固历史文化”“西北联大在城固”等主题展,并通过珍贵文物展览、场景复原、沙盘、视频等,展示城固数千年历史发展轨迹。
相关人物
张骞
汉初,匈奴的迅速崛起严重威胁汉王朝西北边陲的巩固和安定。到汉武帝时,汉王朝国力得到提升。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有识之士出使西域,欲联合与匈奴有仇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毅然应募。同年,张骞率领100多个随从从长安出发,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经陇西进入河西走廊,途中被匈奴俘获,扣留了10年有余。在此期间,匈奴单于为了软化、拉拢张骞,让他娶妻生子,但他始终“持汉节不失”。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张骞一行趁机逃走,继续向西进发,终于到达大月氏新领地妫水(今阿姆河一带),大月氏已无心再与匈奴为敌。于是,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后,决定返回。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初,张骞一行终于回到长安,出发时随从100多人,回来只剩下胡妻和甘父两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但是带回了有关中国古代新疆和西南亚地区的信息,后张骞随卫青出击匈奴立功,被封“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西域,以期与乌孙国结盟夹击匈奴。率随从副使300余人,携带大量的金币、丝绸和万头(只)牛羊出使乌孙。但当时正值乌孙国内乱,乌孙王无心与匈奴作战,张骞便将副使派往西域诸国后,返回汉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张骞去世。安葬在城固。张骞去世后,他派出的副使陆续携西域各国使节返回长安,推动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日益密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走过帕米尔高原以东沿天山南麓的“南道”和以西由大宛经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的路线。他的副使又进一步把西行之路延伸到安息、身毒等国,这条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社会活动
1996年,张骞纪念馆被中共陕西省委员会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4月被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018年5月被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陕西省文物局公布为首批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11月12日,被国家民委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同时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医学院、陕西理工大学等大学共建红色传人教育实践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2021年,入选新命名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
馆藏文物
截至2022年,纪念馆藏品数量69(件套),
珍贵文物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1件。
文物保护
1983年,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张骞墓,城固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张骞墓文管所,后更名为张骞纪念馆;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张骞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09年,汉中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张骞墓保护管理办法》;
2013年,《张骞墓管理规划(2012—2018)》《张骞墓保护规划(2012—2030)》等也相继出台。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正式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张骞墓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张骞墓申遗成功后,先后委托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中心编制了《张骞墓保护规划》《张骞墓管理规划》;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张骞墓文物保护修复、民房整饰、环境整治、环境监测、安防技防、陈列展览等18项方案;汉中市颁布了《汉中市张骞墓保护条例》,城固县建立健全了《张骞墓遗产监测部工作职责》《监测管理制度》《档案资料管理规章制度》等。
申遗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了阙楼维修、道路铺装等9大方面的环境整治,完善了张骞墓安防监控系统,建立了遗产区环境、气象、地质、水文、旅游接待等专项监测体系。
参考资料
张骞墓.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