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1930年9月10日-),湖南衡阳人,桥梁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53年本科毕业于
华南理工大学桥梁工程专业。
历任铁道部原中南设计分局、铁道部大桥设计事务所工程师、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局副总工程师等职。
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初中就读于衡阳船山中学,1946年秋考入
湖南省素以数理与体育并重的岳云中学高中部。1949年初夏,因解放大军即将南进,学校决定提前结业。取得高中毕业文凭后,随即离开家乡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九龙探望供养自己的外婆,暑假期间在香港考取了
岭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8月底回广州进入该校学习。1951年大学三年级时,杨进随所在班级受国家征召赴
河南省境内参加治淮工程,在
白沙水库参加施工管理近10个月,首次亲历工程实践,深受教益。当时又得知国家正式宣布修建
武汉长江大桥,杨进从此萌发了日后要成为一名桥梁工程师的决心。1952年暑期由水库工地返回原校参加思想改造运动,随后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杨进随系转入新成立的
华南理工大学(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继续学习,并选择了攻读桥梁隧道专业。1953年,因国家亟需特准提前大学毕业,杨进被统一分配到武昌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从此进入了从事桥梁设计的工程领域。1956年末因照顾爱人关系,调入北京铁道部大桥设计事务所,两年不到,大桥事务所并入到武汉大桥工程局,成为下属的勘测设计处。杨进重回
武汉市,安家汉阳,决心奋力创新而对国家与社会有所贡献。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了数个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指导工作,所设计的桥梁大多有创新及突破,他主持设计的
汕头海湾大桥、
西陵长江大桥,率先在国内大跨度现代悬索桥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技术实践,缩小了我国在这一工程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在汕头石大桥的设计中,成功地在国内第一次推出混合梁
斜拉桥方案,推进了国内钢箱梁斜拉桥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桥梁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撰写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1963年,杨进采用“倒砌法”,在不中断通车的条件下修复了由于基础下沉而导致墩身开裂的
武汉长江大桥07号墩,解决了在通车线路上实施桥梁基础改建这一难题。
1971年,在
龙门黄河大桥钢桁梁架设中,杨进大胆提出“全伸臂拖拉架设法”,替代技术上难于实施的深水临时墩方案,成功地将长144米,宽10米,高20米,重2100吨的钢桁梁一次拖拉架设在两岸桥台上,曾被
西南交通大学编入高校教材。
1978年,杨进主持肇庆西江铁路、公路两用大桥设计。面对
西江主河槽水深流急,覆盖层薄的特殊工程条件,不甘人后的杨进打破常规,借鉴浮运钢沉井与钢围堰的施工实践经验,巧妙构思出将沉井与管柱倒置的全新方案,取名为“深水
桥墩双承台管柱钻孔基础”,获得成功。
1991年,杨进主持我国第一座大跨度现代
悬索桥——
汕头海湾大桥的设计,开创了我国自行建造现代大跨悬索桥的历史,历时4年建成通车。
1993年,杨进主持为三峡工程施工服务的
西陵长江大桥的设计,以其在技术上的卓见提出主跨900米、主梁采用全焊接正交异性板箱形结构的悬索桥方案,一跨过长江,以解决施工期间水流多变和航道受干扰的问题,被誉为“神州第一跨”。以工期仅32个月的世界纪录,于1996年8月建成,保证了
三峡大坝第一次大江截流如期实施。
1995年,杨进主持汕头石大桥设计,在设计方案优化竞赛中,提出了在国内首次采用的主跨518米的混合梁斜拉桥方案,以技术含量新、工程造价省而被选用,于1999年初建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