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扬
陈明扬
陈明扬,男,1934年6月25日出生于琅岐岛,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在1956年于辽东半岛发现了铀矿点,并在次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地区发现了超基性岩体和铬铁矿点,同时确认了相关的围岩蚀变现象。陈明扬于195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并在1958年进行了黄河中游黄土的考察。
人物经历
陈明扬的职业生涯始于1956年,在辽东半岛发现了铀矿点。随后一年,他在内蒙古北部地区发现了超基性岩体和铬铁矿点,并确认了包括蛇纹石化、铬绿泥石化、硅化和碳酸根化在内的多种围岩蚀变现象。他的教育背景同样丰富,1957年他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之后在1958年参与了对黄河中游黄土的考察。
学术贡献
陈明扬在学术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1985年,他总结了季风与西风带等相互作用的大气粉尘的发生、搬运和沉积模式,并首次明确了夏季风对尘暴过程的影响。他还提出了山地丘陵和黄土源、梁、峁及沟谷系统(黄土丘陵)组成的黄土高原镶嵌环境及其子系统的开发利用原则。1990年,他对南极洲极锋北移事件与第四纪黄土高原古气候进行了对比分析。1992年,他首次提出中国的夏季风演化与澳大利亚北移及其高压发展的关系。1995年,他通过构造和沉积物演化的证据,证明了在青藏高原形成之前的渐新世时期,东亚夏季风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高压、南海暖池和信风增强的穿赤道急流就已经存在,这意味着西南季风的一支——南海季风在晚渐新世已经形成。这些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认为中国东湿西干的气候格局由青藏高原引起的观念,并提供了有关大气环流和生态演化的新见解。1996年至1998年间,他与其他学者合作完成了黄土高红粘土磁性地层的工作,为研究中国干旱化的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效应提供了重要数据。他们还发现,北半球冰量的增加与2.5Ma气候转型事件相关联,而这种变化可能与西太平洋暖池冬季增温(类似厄尔尼诺暖流事件)有关。在同一时期,他们提出的观点显示,0.6Ma黄土高原夏季风增强转型事件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晚期夏季风增强与澳大利亚干旱化有关。他们的研究表明,夏季风的影响可以通过尘暴事件来观察,南北半球的比较显示了亚澳季风系统的演化,同时也揭示了季风与暖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间冰期超前事件发生的原因。
研究方向
陈明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澳亚季风经向环流及其派生纬向环流和赤道太平洋纬向环流的作用上。他认为这些环流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太平洋不同层次的海温结构和海面高度的调整,从而影响了全球冰量、洋流和气流等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参考资料
陈明扬.百度学术搜索.2024-09-1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学术贡献
研究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