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觉月
师觉月
师觉月,印度佛学家、汉学家。在印度大学毕业后,曾去法国远东学院师事佛学家列维教授,从事汉文佛典的研究工作。曾任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副校长。到中国留学时,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通晓古汉语、梵语中亚语言,专门从事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名字由来
师觉月本人的印度原名叫 Prabodh Chandra Bagchi,因为他的姓 Bagchi 属于婆罗门阶级,以教化人民为职责,所以自取“师”字为其汉姓。“觉月”二字,是 Prabodh Chandra 两个梵字的意译,因此他就以“师觉月”为中文名字。
生平经历
1898年11月18日,师觉月生于印度孟加拉州的索杰尔。
1921年在加尔各答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当时东印度有两所著名大学:一为英印政府官办的加尔各答大学,因受官方支持,经费充足,师资甚佳。但是因为是官办,而且有英国绅士派头,所以看不起本地人士。另一所则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父子所创办的国际大学,当时虽然还是私立,可是思想活泼,崇尚自然,提倡印度古典文化,主张重视亚洲传统。尤其是在罗宾德拉·泰戈尔(1861~1941)于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声名大振,诗名扬遍全球。他当时请到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赛·列维,到国际大学讲学。列维教授为印度佛学研究专家,精通梵、汉、藏等佛教语言,治学以严谨闻名于世。泰戈尔请列维在国际大学开创中文教学。加尔各答大学选派师觉月到国际大学,从列维学习中文及佛学。不久又随列氏到尼泊尔考察佛教典籍,并助其师校读佛经,精研义理。
1922年师氏得到加尔各答大学的一种游学研究奖金,随列维到巴黎去深造。又得乃师的推荐,由法国远东学院资助,到日本访问研究。
1923至1926年间,他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从列维钻研梵典,从保罗·伯希和研究中亚西亚文化,从马伯乐学习汉文佛经,从布洛克(J. Bloch)研究巴利语,从梅耶(A. Meillet)学习古波斯诗颂。
1926年6月,师觉月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到加大研究院,复任讲师职务。1929年,第二次到尼泊尔,搜集佛教梵语典藉。
从1927年起,师觉月的学术著作,陆续出版。其中最先刊出的是他的博士论文:《中国佛教经典考》,上下两巨册。他的这部书中,将中国佛教历代目录,按照译者逐其时代列出,加以综合研究。书中对每位翻译家的传记,及其所译经典的梵名、汉字拼音、卷数,所记目录等,逐项记出。因为一般书目,如《大正新修大藏经总目录》,只记现存经典,而佚散佛书则散记于古代各家目录;师氏此书的综合研究成果;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因他梵语甚佳,又熟知古代印度文化,故其对汉文所译印度名词,订正甚多。他的这部研究也是近代印度学者第一部以汉文资料为主的专著。
他对上古印度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其《德维迪亚及雅利安语以前之印度》看出。又从藏文中找到古孟加拉文佚经,并且进一步考察了早期孟加拉语文的特点与历史。又著《密教研究》一书,也对密教中的许多新问题,有开创性的讨论。
1944年,他出版了《印度与中国--千年文化交谊史》,对中印友好历史作了回顾。此书虽然篇幅不太长,但仍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又著《印度与中亚细亚》,一书,讨论印度,特别是佛教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此书出版于1955年,现在阅读稍显过时,但对当时的印度学术界而言,已是全新学术领域的延伸。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千年史》、《印度与中亚》、《中国佛教圣典》(上、下册)。他还把唐道宣的《释迦方志》译成英语
学术研究
师觉月的学术研究有三个方面:佛教典籍与历史、古代印度文化,及早期孟加拉语言与文学。在佛教研究方面,他所研究的科题,包括中文佛典研究,印度佛教传统及密教问题等。他的佛教史研究,也涉及到印度与西亚及中国的关系。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赢得了印度及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与尊敬。曾被聘为多种学术团体的委员、主席等职;并被邀请作主题演说多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名字由来
生平经历
主要作品
学术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