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于1952年2月1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县大乡眷村。现代女作家,曾任中国台湾地区“文化部长”。
1984年龙应台出版处女作《龙应台评小说》,同年为《中国时报》撰写“
野火集”专栏。1985年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出版,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1987年首部书籍作品《野火集外集》于2月18日在
圆神出版社出版。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1年,龙应台的散文集《
百年思索》于6月由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03年,龙应台辞掉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长职位,随后定居中国香港。2005年7月,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2006年,由她撰写的书籍作品《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陆续出版。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2012年,龙应台成为首任台当局“文化部部长”;2014年12月5日,龙应台正式卸任“文化部长”一职。2017年8月,龙应台搬到屏东县
潮州镇全心陪伴母亲,同时完成著作《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2020年7月,时报文化出版了龙应台的首部长篇小说《大武山下》。2022年1月28日,龙应台首部图文创作《走路:獨處的實踐》由时报出版。
2013年获得第二届散文世界杯全国散文奖。2010年入围第八届
年度杰出作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2年,龙应台出生在中国
县大寮乡的眷村。自小在中国台湾苗栗苑里长大,后来搬家到中国台湾高雄茄。
1974年龙应台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奔赴美国求学。1982年获得
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
台湾淡江大学、德国
海德堡大学等。1983年回到中国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处女作《
龙应台评小说》,用一种非常不婉转、不客气的方式谈小说,一上市即告罄。1985年以来,龙应台在《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同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
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
移居欧洲时期
龙应台在人气急升的时候选择了家庭,嫁给了一位
德国外交官并生下儿子。1986年龙应台举家旅居
瑞士,1987年首部书籍作品《野火集外集》于2月18日在
圆神出版社出版,截至2023年在
上获得了8.4的评分。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并开设台湾文学课程。1988年底,应苏联政府邀请,龙应台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赴
莫斯科访问。1990年《龙应台杂文精品》在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96年以后,龙应台在欧洲报刊上持续发表作品,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呈现给欧洲读者。期间,她还完成了《孩子你慢慢来》《目送》等一系列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文集。其中皇冠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孩子你慢慢来》截至2023年,该版在豆瓣上获得8.4的评分。1998年,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龙应台书籍作品《未完成的革命》,在豆瓣上获得9.5的评分。
首次出仕时期
1999年,在时任
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三顾茅庐的诚邀下,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这一过程被龙应台生动地记录在《孟子和小科员》一文中。在职期间龙应台大力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2000年3月1日,她的作品《
》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龙应台的散文集《
百年思索》于6月由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用她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国,抒写了她对历史的反思,对中西文化的思索和对未来的展望。截至2023年,在
豆瓣获得8.8的评分。随后由她撰写的书籍作品《魂牵》于11月1日由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3年,连任
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要求龙应台再做一届文化局长,但龙应台却坚决辞职,重归学者作家生活。同年,她在作品《银色仙人掌》中透露自己已经离婚。
定居香港时期
龙应台辞官之后客居香港,先后任
香港城市大学及
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
清华大学讲座教授。同期,出版了《龙应台的香港笔记》一书。2005年7月在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
蒋震工业慈善基金支持下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同年,重新编整后推出的《
野火集》由
出版,书中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
柏杨、
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截至2023年,在
豆瓣上获得8.7的评分,并在豆瓣图书排行榜列于第205位。
2006年,由她撰写的书籍作品《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陆续出版。随后,收录了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三十多封书信的书籍作品《
亲爱的安德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该书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2008年在
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09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全新简体版的《孩子你慢慢来》,截至2023年,该版在豆瓣图书排行榜位列第192位,并获得8.7的评分。同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还出版了龙应台的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的文集《目送》,在豆瓣图书排行榜位列第235位。
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
再次入仕时期
2012年2月,台当局行政主管部门公布新任人事名单,台湾文化建设部门负责人将由前
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接任,于2月15日正式上任。5月20日“文建会”转型为“文化部”,龙应台成为首任台当局“文化部部长”。2014年12月5日,龙应台正式卸任“文化部长”一职。
龙应台任职期间,纠结长达三年的
公共电视台僵局解决;艺术银行正式推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电影中心”、台湾戏曲中心、台湾摄影中心逐一底定;
博物馆法、水下文化资产保存法、电影法、公广法等等新立或翻修;文化外交网络规模初建;影视音及出版政策成熟。
回归作家生活
2017年8月,65岁的龙应台搬到屏东县
潮州镇居住,全心陪伴身患失智多年的母亲,同时开始梳理母亲动荡又顽强的一生,结集成了著作《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该书包含19封信和30余幅历史照片等,由由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天长地久》在2018年台湾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畅销新书排行榜上均排名第三位,龙应台在台湾、香港和
苏州市三地蝉联十大畅销作家。
2018年11月,龙应台的译著《大江大海》由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0年7月,时报文化出版了龙应台的首部长篇小说《大武山下》,书中插画由龙应台亲手绘制,在豆瓣获得8.4的评分。
2022年1月28日,龙应台首部图文创作《走路:獨處的實踐》由时报出版。
主要作品
写作特点
前期,龙应台用一种不婉转、不客气的方式谈小说,笔锋犀利,鞭辟入里;无论是生活、经济还是政治方面,其独有的思维模式和文学思想都深入人心,对台湾的前景发展有建设性作用,成为了台湾地区的社会批评家。中期,一反以往批判犀利的笔调,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互动,描写生活中的有情细节,反映其细腻情感;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最平常的生活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后期,延续受读者欢迎的亲情主题,将历史元素融入其中。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龙应台父亲龙槐生原籍湖南衡山,在
苗栗县警察局苑里分驻所担任所长,母亲应美君来自
淳安县,于
国共内战后移居台湾,育有四子一女。龙应台大哥在战乱中与家人离散,留在了
湖南省老家。
2004年父亲龙槐生过世。2017年8月,65岁的龙应台搬到屏东县
潮州镇居住,全心陪伴身患失智多年的母亲。
感情生活
1985年,龙应台嫁给一位德国外交官,婚后育有两子,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为家庭因素旅居
瑞士两年,专心育儿,随后于1988年迁居德国。
2005年,龙应台在个人作品《
银色仙人掌》中透露自己已经离婚。
所获荣誉
社会活动
1995年,龙应台和父母一起返乡探亲。
2003年12月6日,龙应台在深圳福田会堂举办题为《谁的城市谁的家》讲座。
2010年6月,龙应台在
广州市举办第一次大规模的读者见面会。8月1日龙应台在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
2013年1月龙应台对外宣布开展“台湾文化光点计划”,在台湾企业家
尹衍梁的支持下,预计与全球40所
重点大学或相关机构合作,举办台湾讲座和文化活动等。2月17日,龙应台展开为期10天的
欧洲文化访问,首个行程为在法国当地时间18日晚间,于
巴黎主持第17届台湾地区与法国文化奖颁奖典礼;22日转往
英国,期间前往
伦敦大学、
剑桥大学举行2场公开英文演讲。
2017年,龙应台应博群大讲堂之邀,在9月22日于新亚书院圆形广场进行题为《青春迷惘后发现的十三件事》演讲。
人物评价
龙应台顶着一个文化学者的帽子,所以内在很自高、外在很招摇,热衷于说教却没有个人的文化自省。(《
中国台湾网》评)
马英九说要以文化立台湾,以龙应台的高度和长期对文化的思考,她有能力站在文化的高度去跟台当局所有部门平起平坐,甚至有机会用文化领导台湾的发展。(《中国台湾网》评)
她被誉为偏激的女斗士,也被誉为情感泛滥的文学家,但实际上,无论是这些名词,还是“记者,作家,政治家”……都无法以一概全,因为她就是龙应台。(《人民网》评)
严肃的时候,龙应台疏淡的眉眼显得冷峻刚硬;笑起来时,则颇具中年妇女的平和、温暖。就像她的写作,可以犀利地批判,也可以温情地催泪。(《
北京晚报》评)
争议事件
2019年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为何只见
不见
?》,批龙应台涉港言论。
2022年,中国大陆送去中国台湾的
患癫痫症状以来,揪紧了两岸许多人的心,岛内不少政治人物也表达了哀思,但是台湾文化部门前负责人、作家龙应台却说起了怪话,引发两岸民众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