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多舞
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
婆罗多舞(Bharatha-natyam)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婆罗多舞在南方的发展,与南方各庙宇里的神奴有密切关系,传说仙人婆罗多是这个舞蹈的祖师。婆罗多代表Bhava(情绪)Raga(音乐)Tala(节拍)Natyam(动作),非常清楚的表明婆罗多舞蹈是由情绪、音乐、节拍组合的舞蹈艺术。
简介
起源
印度学者认为,这个舞蹈渊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历史婆罗多舞历史悠久,远在公元3世纪就有关于这种舞蹈的描述。进入20世纪后,经过无数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大胆创新,他们不仅从印度古老的庙宇里保存下来的石刻、壁画、碑文里,临摹再现了湿婆(LordShiva)-宇宙舞之神的108种舞蹈动作,经过创新,使古老的婆罗多舞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其它称谓
婆罗多舞蹈服饰非常精致讲究,常被视作是用金子制成的服饰,非常华丽,舞蹈包括祈愿和奉敬奉神的舞蹈段子外,还有纯舞蹈类的“查帝-史瓦尔玛”(Jathi-Swarma)和抒情诗歌为主的““沙巴达玛士”(Shabdamas)和纯舞蹈类的“欧比希那亚”(Obhinaya)、“堤拉那”(Thi-l lana)等,舞者要在不同的情景里十分熟练而优雅的交替转换动作、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情绪和各种手语,彰显婆罗多舞蹈的精致和难度。由于观众完全可以通过舞者的手势、眼睛、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音乐节拍的快慢来读懂舞者所要叙述和表达的思想、情绪和故事,因此,也有人称婆罗多舞蹈为“哑舞”。
来历
关于婆罗多舞的来历,说法不一,但不管哪种说法,都与阿周那有关。有一个故事说,在阿周那寄居他乡时,他把这个舞蹈教给了摩德斯耶(维拉特)国的公主乌特拉。后来,这个舞蹈又从维拉特(今天的斋普尔)传到全印度;另一个故事说,阿周那在羯陵伽京城马勒格·巴登摩时,把这个舞蹈教给国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儿吉特朗格达(她后来同阿周那结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认为,吉特朗格达后来当了神奴,阿周那回国时,她没有和他一起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舞蹈是由泰米尔纳德邦著名的民间舞蹈古拉温吉舞发展而来。古拉温吉是一个流动的山族,他们在全邦范围内活动,靠看手相和跳舞卖艺营生,他们跳的舞就叫古拉温吉舞。古拉温吉舞比婆罗多舞简单,但是很受欢迎。
特征
哑演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种面具表达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点。婆罗多舞一般由格尔纳塔克音乐伴奏。阿尔利布琴一响,演员并拢双脚,两手向头上方伸去,然后随着幕后传来指挥演员动作的乐器声,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现各种思想。婆罗多舞蹈刚劲有力,动作幅度大,快起来就像万花筒。
印度教讲究对称,印度舞蹈讲究对称的美丽,舞蹈演员额头中心点有红点,那就是中心,基本上纯舞蹈中的多数动作都是左右各做一遍,以求对称。说到那颗红点,湿婆舞王就有第三只眼睛,跳舞的时候那只眼睛会睁开,三只眼睛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舞蹈演员化妆时都特别点上红点,头饰不戴,服装不穿,红点也必须点。除此以外,据说它还有很多吉祥的意义在里面,比如可以向神祈福等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起源
其它称谓
来历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