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嘴鳄
生存于上新世时期的鳄鱼品种
喙嘴鳄(学名:Rhamphosuchus),是由福尔克纳和考特利于1840年建立的一个鳄科动物属,意为“长有喙嘴的鳄”。其模式种名为“Rhamphosuchus crassidens”。
发现历史
喙嘴鳄的化石最初于1840年由英国科学家福尔克纳和考特利在印度荒野中发现。当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支考察团在中国的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在印度的荒野中挖掘出一块巨大的鳄类颅骨化石。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工作,但他们未能发现更多的化石。这些化石随后被送往英国并保存在博物馆中。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家推测喙嘴鳄的体长可能达到15至18米,重达20吨。然而,后来的研究显示,喙嘴鳄与马来鳄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对其体长进行了重新估计,最终确定为8至11米,使其成为已知的最大鳄类之一。
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喙嘴鳄的牙齿结实且呈锥状,这种形态表明它们的食物来源包括肉类和植物。喙嘴鳄是鳄科的一员,这一科被认为是以鱼类为主食的专业捕食者。它们依靠细长颚上的长而锋利的尖牙来捕捉猎物。
目录
概述
发现历史
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