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寺街清真寺位于
开封市鼓楼东北。始建于明朝(公元1458年),现寺是在
顺治六年重新修建的,其规模比原寺为小,东至街中,西至书店街。其中寺里存六块历史悠久的碑,分别是《万历甲辰碑》、《道光十八年碑》、《刘氏重树先人乐输清真寺市房碑记》、《文殊寺街清真寺义学碑》、《同治四年乙丑碑》和《光绪七年(公元1901)文殊寺重修碑》。
原址明时为
回族将领
汤和故宅,因后汤和住于南京,使此处成为废宅。
永乐十三年,尼僧悟善在此供奉
文殊菩萨故得名
文殊寺。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七月
黄河泛滥,水淹古城,文殊寺废。大水过后,在文殊寺基础上创建文殊寺街清真寺。
万历年间重修一次,
崇祯末年被水淹没塌。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重新建修,易大改小,东至街中,西至书店街,北至
孙姓、
鲍姓和
杜姓。时逾多年,复多损坏。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众议重修。至
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又翻盖大殿四进,卷棚三间,两陪廊十间,二门游廊十间,北水房六间,南水屋六间,二门外住房二间,于戊戍(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九月下旬落成。董事计有郑怀玉、
刘占鳌、展应堂、周于德、陈景法等人。
咸丰九年(公元1859)间,庇材鸠工,在寺内二门外建立义学三间,栋宇辉煌。至
同治四年(公元1865),已破烂不堪,雨天屋内渗漏不止,向南墙垣,高不及肩,且将坍塌,老阿訇国安,掌教周大咸发起众人捐款修复。刚好,有西北陕甘宁等省来
开封市经商的
回族教亲,于此侨居,也出资帮助修复,之后用剩余的钱将大门二间、大殿、卷棚、南北讲堂各房廊,修复油漆,使之又顿时生辉,焕然一新。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文殊寺街清真寺虽屡经修,然风雨剥蚀,不无颓败,梁将堕,鸳瓦欲飞,凋零之象,刻日难支。本教坊回民,力为倡捐,构求木材,经过十几天重修复饰告成,整个寺院焕然一新。时掌教为买世杰、郑恩元、张裔芳、
郑万选、陈恩培、齐金鉴。
文殊寺街清真寺在
开封市的清真寺中,历来都占有重要之地位。中华民国时,仍规模很大,门楼嵯峨,颇为壮观。正院内大殿广阔,七间四进,能容五百
回族入内祈祷。院中布置花坛石山,极其可观。后院有巨大
养鱼池一座,有许多卖鱼教民,皆赖此池以作市后宿鱼之地,寺地基宽阔,统计有八亩之多。
本坊居民据说有五、六百户,聚居于文化街、二道胡同、三眼井,还有散居他处数十家,最盛时包括洪河沿街、鸽市、牲口市、鱼市口、书店街以西等处。生活方面,以依鱼业为生的占大半,全是中小资产阶级,每日渔利不过仅够家人一日之餐而已。其他有车夫、工人、零食小贩,皆靠自食其力而生。中产一流的也不出五、六户,经营旅栈、酱园、糖果商店、澡堂等商业,生活虽较前者微佳,亦不能称其富有。
民国六年(公元1917)开封帚街村人马广庆在
青海省跟随新教派
马万福学经归来,始在河道街浴华楼澡塘内秘密传布“伊赫瓦民”学说,信服者有李拨贡、白德青和鱼市口十几位卖鱼人。由于他们提倡念经不收报酬,不久就取得一些贫困穆斯林的拥护,这些穆斯林多居住文殊寺街清真寺附近,经一番策划,便从当时力量已不很大的格底木教众手中,夺取了文殊寺街清真寺。此举尽管激起了其它
教坊司格底木的反对,但毕竟各坊的事,最后只好承认既成事实。原来在文殊寺街清真寺礼拜的格底木们,在此以前,因其它原因,修建了鹁鸽市清真寺,民国十一年,以胡德玉为首,在洪河沿建立了“遵一社”,民国十九年,又扩建为清真寺,从此,文殊寺街清真寺便成为开封传布“伊赫瓦民”学说的基地。
本寺除有经堂教育外,曾有义学,后有汉学堂一所、1925年创办,名欣育小学,教师中先后有赛紫霞(开封人)、马腾骧(通许人)、盖福光、白瑞三等四、五人,学生四班。武学极盛时,寺内前后院有两个武学,清末以来著名武术教师有:贾兴旺、丁占奎、王世亮、金亮、陈玉廷、钱发有、穆老师、李占法、
常振芳等人。
现寺是在
顺治帝六年重新修建的,其规模比原寺为小,东至街中,西至书店街。寺内分两进,原大门对面有照壁一座,紧靠洪河沿街女清真寺大殿后墙,照壁上复脊瓦,磨砖雕刻,很是精致,是
开封市清真寺中唯一保存照壁建筑的清真寺。大门前有商店和住户房屋遮蔽,进寺走二门的南墙墙山上开的门,寺内规模以及二门以后的房屋无甚变化。此寺建筑系中国古典殿宇式建筑,整休建筑在市内清真寺中最为完整,虽在闹市,但仍觉深幽静,庄严肃穆。该寺历经沧桑,已多年未曾修葺,现今,多方集资,准备重新修复,计划总面积约为111×30=3330平方米。该寺现有十几个
海里凡,其中女生占多数。
寺存碑六。《万历甲辰碑》嵌于寺南屋后墙,系“万历甲辰岁(公元1604)夏五月吉立”,载清真寺名,首题立碑时间。《道光十八年碑》完整树立北屋内,系
清代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岁次戊戍菊月吉立,载道光十八年重修情况。《刘氏重树先人乐输清真寺市房碑记》,平放北屋门外,下端字迹已不清,系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公元1840)立。《文殊寺街清真寺义学碑》,下端残缺,系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岁次已末二月吉立,载浙人嘉兴秀水县金传声捐建义学三间事。《同治四年乙丑碑》,无碑头及碑下端,残碑三块,载同治四年(公元1865)重修义学,油漆大门、大殿、卷棚、南北讲堂各房廊之事。《光绪廿七年(公元1901)文殊寺重修碑》,残碑二块,载重修清真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