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启西(1857年7月12日-1914年5月19日),字慈祥,号公惠,经名穆罕默德·叶海亚,道号西极园,
回族,
甘肃省临潭人,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的创始人。
马启西11岁时求学于名师范玉麟,后到范绳武门下攻读“四书五经”,聪敏好学,数年后在洮州应考,被取为第二名童生。马启西在
巩昌府(
陇西县)考中秀才,名列第四。1891年,马启西在旧城西凤山下开设私塾,传播经义。1898年,马启西在旧城北庄门宦达子沟拱北设帐讲学,取名“金星堂”。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马启西正式创立道堂,号召信众合作进行生活活动。1904年(光绪三十年),马启西在旧城集资建立了西道堂的第一座清真寺,提出:西道堂发扬
刘智学说,用本国文化发扬清真学理。1909年,马启西返回临潭旧城,将“金星堂"改名“西道堂”。1914年5月19日,营长张顺元率兵包围西道堂,将马启西等17人枪杀于旧城河滩。
马启西重视社会实践和经济生活,主张建立穆斯林寻求拥有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组织,他把西道堂建成了一个融经济文化和宗教生活为一体的
大家庭。他的继任人马
明仁、敏志道等历任教主秉承其教义,并发扬光大,从而使西道堂成为
伊斯兰教中的教派。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马启西童年在临潭旧城上寺初学
阿拉伯语,11岁时求学于名师范玉麟,后到离家百里的店子村投靠范绳武门下攻读“四书五经”。他聪敏好学,数年后在洮州应考,被取为第二名童生。在
巩昌府(
陇西县)考中秀才,名列第四。
传教经历
宣传教义
马启西受所处时代影响,一方面想用伊斯兰教和
儒家的道德观念约束本民族的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服从现政权的统治;另一方面发挥东乡等民族固有的艰苦奋斗精神,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马启西开始传教时提出,不仅要学伊斯兰教义,还有学
文言文和汉族文化;不仅要求教众自谋生活,而且还要团结一致,解决生活问题。马启西返家后,放弃仕途,在家博览群书,闭门攻读
伊斯兰教经典,潜心研究
刘智学说,,以后即推崇刘说,倡导用汉语宣扬伊斯兰教义。
开设私塾
1891年(光绪十七年),马启西在旧城西凤山下开设私塾,传播经义,并辟洞坐静,攻修十年。静居攻修期间,由其门生马世贞主持讲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马启西在旧城北庄门宦达子沟拱北设帐讲学,取名“金星堂”,继续宣教,逐渐发展为信众入堂集体务农经商的宗教、经济一体化社团。他以汉语宣讲、传播伊斯兰教经典,影响极大,连就当地一些汉族人也因接受教义成其信徒,因此遭受了外界的排斥。华寺、北庄门宦以“夜宿晓散,树党结盟,倡奇立异,惑乱人心"为罪名密告于官府,马启西及道堂负责人被捕入狱,教众受到迫害,后经兰州十坊头人臧积德等调解,才趋于缓和。
创立道堂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马启西正式创立道堂,号召信众合作进行生活活动。1904年(光绪三十年),马启西在旧城集资建立了西道堂的第一座清真寺,提出:西道堂发扬
刘智学说,用本国文化发扬清真学理,大力倡导集体经济制,组织教民联合经商、畜牧、务农,禁止女子缠足,为教民举行集体婚礼。1905年,马启西为了避开官府和地方士绅的迫害,率教生马英才、马建元、丁仲和等,取道新疆赴麦加朝觐,行至撒马尔汗,因
俄罗斯爆发二月革命,道路受阻,遂回新疆。
1909年,马启西返回临潭旧城,将“金星堂"改名“西道堂”,意思是“西部的道堂”。新教派在正式易名后,遵从了马启西对中国穆斯林生活的独特看法,得到迅速发展。在教义上,马启西提出简化宗教仪式,强调信徒以道堂为家,集体生活,成为独立的门宦,主张移风易俗,,顺应
社会改革。因此,当时,河湟、洮岷等地遭灾遇难的部分回、
撒拉族、保安等族群众前来投靠者日见增多。
枪杀被害
民国三年,
河南省农民
起义军白朗至临潭,使这一带经历了战乱。事后,甘肃军阀
马安良以“西道堂私通白朗,屠杀良民"为理由,派一营驻旧城查办。是年5月19日,营长张顺元率兵包围西道堂,将马启西及其弟启晋、启元,儿子德隆,侄子希隆以及门徒17人枪杀于旧城河滩,马启西时年57岁。其遗体葬于西凤山麓,后来教民在此建有幕庐,历代教主也葬于此。
主要思想
融合思想
用
中原地区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宋明理学思想阐释
伊斯兰教义。马启西深受汉文化影响,继承了穆斯林学者创立的
回族经学思想,汲取华夏古老文化精粹,为我所用,又突出伊斯兰教自身的独特奥义,把理性修养与宗教道统和古圣联系起来,借用宋明理学思想,以群众所熟悉的“孝、悌 、忠、信、礼、仁、义、道、德”等概念或词语,阐释、宣传伊斯兰教哲理,表明华夏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是“教异理合”。马启西用中国传统儒学的思想或术语来解释伊斯兰教的思想教义,试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伊斯兰教发展之路,并拓展实践回回经学家们开创的“以儒诠经”道路服务于广大的穆斯林。马启西读儒书的结果是“理合天经三十部”,目的都在宣扬
伊斯兰教。马启西把
儒家的天命观、理学思想,甚至佛家的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儒家哲学的有关义理发扬伊斯兰教“
认主独一的教义,期在昌明回教真理,使“中国教胞了解清真教义”。
天道性命
受苏非思想的影响,强调对宗教的理性信仰,反对形式主义,充满了天道性命的深刻哲理。马启西强调“天命五功”的遵行与教民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在恪守信仰和遵行“五功”的前提下,提倡对宗教的理性认识,深切了解教义的内涵,以指导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全部人生,强调虔敬诚信,把教乘放在遵行的首位,认真履行“五功”,反对搞形式主义,强调“既为教生,平日要存今日敬;审慎赞念,内里不洁外里空,入此门,登此殿,莫朦混礼了拜去;洗其心,涤其虑,须仔细做起功来,把斋贵清心上地;拜主须养性中天,勤礼五功,体认乎无声无臭;谨斋三月,操存于不睹不闻,开之取意齐,齐身、齐家、齐七情,正君子克已功夫。
两世并重
发扬
伊斯兰教“两世并重”思想,重视现实,积极入世的人生观。马启西的理性修行与苏非派的出世思想和宗教生活不同,他认为在当时当地要发展宗教,必须创造坚实的经济基础,主张正视现实,注重实践,视人生为必然过程,在此过程中必有人生之义务,由至诚而形,由形而化,唯至诚而求永生。马启西相信前定和后世,让教民先过上现实中的温饱、富裕的生活,在此过程中为后世的进入“天堂”作准备。马启西的创教活动不仅仅是宣传教义、提倡文化,而且用很大精力创办宗教“大家庭”事业,经营农、商、牧、副、林,实现他的社会主张。
重视教育
马启西创建西道堂,是从“设私塾、开讲堂”的办学实践活动开始的,他创办西道堂大家庭后,按照传统举办经堂教育进行宗教教育活动,同时也非常重视教众的文化教育,他没有将穆斯林“求学的天职”限定于宗教学科中,而是将广泛探索文化知识、学习
文言文化提升到信仰的高度去实践,主张在学习
伊斯兰教经义的同时,同样要重视汉文化的学习研究。
诚信仁义
以诚信、仁义为主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马启西强调人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又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人不应贪恋今世而忘却永生的后世,人生虽然短促,却不应虚度,应遵照《
伊斯兰教圣经》教导努力实践,尽人生之义务,在今世中求后世,在现实中求未来。马启西把“遵主命”和“履圣行”落实到当时社会道德的标准上,认为遵主命和履圣行者是“仁熟义尽”,“道全德备”,相反不遵主命,不履圣行者则是不仁不义,无道缺德的,且认为“万事不出天定”,但是只要人的功夫到家,一生都在春光里。
人物影响
马启西重视社会实践和经济生活,主张建立穆斯林寻求拥有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组织,最后,他把西道堂建成了一个融经济文化和宗教生活为一体的大家庭。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虽然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最终被统治者所害,但他的继任人马明仁、敏志道等历任教主秉承其教义,并发扬光大,从而使西道堂成为
伊斯兰教中独树一帜的教派。
人物纪念
2014年6月15日,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始人、著名
伊斯兰教法学者、经师马启西先贤归真100周年纪念活动在甘肃临潭举行。来自北京、
江苏省、
陕西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和
甘肃省等地科研机构、大学的伊斯兰教知名专家学者,
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党政领导,知名社会人士、临潭县各宗教团体代表,以及西道堂各族穆斯林群众上万人隆重聚会,缅怀马启西先贤的宗教思想、道德品格和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