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
急腹症之一。
肠套叠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其中95%为原发性,多见于婴幼儿,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容易发生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另外5%继发性病例多为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多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此外,有些促发因素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及
腹泻等。
肠套叠依据病情急缓又可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急性者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等,慢性者则以阵发性腹痛为主要表现。在48小时内及时送医且全身状况良好者可行灌肠疗法复位,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虽时间不长但病情严重疑有
肠坏死或穿孔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肠套叠60%的患儿年龄在1岁以内,80%的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比例约为3:1~2:1。中国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率较欧美高。注意避免
腹泻,平时科学喂养,注意气候变化可预防该病,如果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时,可立即送医院治疗。
分型
病因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类。婴幼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
流行病学
该病60%的患儿年龄在1岁以内,但新生儿罕见。80%的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3:1~2:1。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相一致,以春季多见。常伴发于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中国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率较欧美为高。
病理学
肠套叠一般是顺行的,即多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极少数是逆行的。依据其套入部位不同分为:①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
放射性肠炎,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②回结型:回肠从距回盲瓣几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③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整个再套入结肠内;④小肠型:小肠套入小肠,少见;⑤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少见;⑥多发型:回结肠套叠和小肠套叠合并存在。
肠套叠一旦形成,仅有很少部分的小肠套叠可以自行复位(暂时性小肠套叠),而对于套入结肠的或复套的一般不能自行复位,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静脉曲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进入肠腔内,与血液及粪质混合成果酱样
胶冻状排出。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使动脉受累,供血不足,导致肠壁坏死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
临床表现
急性肠套叠
慢性肠套叠
年龄越大,发病过程越缓慢。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痛时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肿块,不痛时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病程有时长达十余日。由于年长儿肠腔较宽阔,可无梗阻现象,肠管亦不易坏死。呕吐少见,
便血发生也较晚。
检查诊断
诊断
婴幼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者一般诊断不困难。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血便及肿物三者存在即可确诊。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
肿块多位于右侧上腹部肝下,形状似腊肠,质地软,有弹性,稍可活动,并有触痛。肿块通常沿
放射性肠炎框移动,因此,晚期病例肿块可移到腹部左侧,严重者可达到直肠内,此时直肠指诊可以摸到子宫颈样物,即为肠套叠的头部。少数病例套入部甚至可由肛门脱出。
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治疗
急性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
非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
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虽时间不长但病情严重疑有
肠坏死或穿孔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根据患儿全身情况及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选择进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
5%~8%的患儿可有肠套叠复发。灌肠复位比手术复位的复发率高。
预防
预后
婴幼儿原发性回结型肠套叠如能早期诊断,早期应用灌肠复位均可治愈。如病程超过1~2日,尤其是已有严重脱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状,多需手术复位或肠切除。其病死率显著提高,达2%~5%。
历史
20世纪初欧洲已有人用气灌肠治疗
小儿肠套叠。不幸失败,致死多起而被放弃。因气体受压后有爆炸性,且观察复位不清楚,控制压力不准确,后来改为钡灌肠,X线透视下比较清楚。但复位效果不满意,一旦穿孔,钡留在腹膜腔内永远干扰以后X线检査,长期留给家长及患儿精神顾虑。因此多年来肠套叠的治疗以手术为常规。
1954年中国上海佘亚雄首先提出使用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他主要用电磁自动开关控制了肠内注气的稳压,在当时比较先进的X线下摸索了肠套叠注气影象的经验,获得了90%的安全复位。大力宣传,推广至全国,1964年以后已经普及到很多
县级医院。
70年代以后北京在痉挛学说指导下,用快速
氧气灌肠,避免了注气本身刺激引起
肠痉挛,用水银柱直接调压,提高了控压的灵敏度,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安全高复位率,现在厂家提供的气灌肠治疗仪已经是电脑控制持续稳压空气灌肠器,安全简便而目价格不贵。
研究进展
一项纳入了6506例原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研究表明,2016-2022年中国武汉地区儿童肠套叠平均患病年龄呈逐年递增趋势,\u003c1岁年龄组患儿构成比呈逐年递减趋势,儿童肠套叠的年龄分布与性别具有相关性;首次复发时间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小、病程越长灌肠失败率越高。
一项回顾性分析表明,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可提高继发性肠套叠的病因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病理性诱发点的有效认识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参考资料
肠套叠.ICD-10 版本:2019.2024-02-22
小肠肠套叠.ICD-11 死亡率和发病率统计.2024-02-22
大肠肠套叠.ICD-11 死亡率和发病率统计.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