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防御是指为了抵抗敌方进攻而采取的一种战役形式,它是战役的基本类型之一。战役防御的主要目标是消耗并消灭敌人,挫败他们的进攻企图,以便赢得时间,为随后的反攻或进攻创造条件。
战役防御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空间划分,可分为陆上战役防御、海上战役防御和防空战役。按照规模划分,则有战区(
方面军群)战役防御、方面军(
集团军群)战役防御和集团军战役防御。此外,还有多种样式的战役防御,包括阵地战役防御、运动战役防御、抗
登陆战役以及城市战役防御等。
战役防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具有战役防御特征的作战。随着
火器的发展,防御的形式逐渐演变为由要塞、堑壕、交通壕和火器工事等组成的阵地,从而增加了防御的深度。到了20世纪初期,集团军级别的战役防御开始出现。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役防御扩展至
方面军(集团军群)级别,并包含了针对坦克和空中攻击的防御措施。这种防御体系结合了
筑垒地域和野战工事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方面军群级别的战役防御得以实现,火力配置和障碍物配置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多层次的大纵深阵地体系和多个梯队及
预备队的战役部署。这一时期的战役防御特别强调坚持防御的同时进行坚决反击,极大地提升了防御的积极性。
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战役防御例子,
苏联军民通过层层抵抗,成功地削弱了
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力量,为后来的反攻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战争历史中,也进行了多次战役防御,如辽沈战役中的
塔山、
黑山阻击战,
淮海战役中的
徐东阻击战等。尤其是在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采用了以坑道为基础的坚固阵地防御,积累了丰富的宽正面、大纵深阵地战役防御的经验。
上甘岭战役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案例,它体现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构建了一套以坑道为核心的支撑点式防御阵地体系,通过坚守坑道、严密组织火力和适时反击等方式,成功抵御了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的猛烈进攻。
现代条件下的战役防御是一种综合各军兵种的联合战役。对于处于战略防御状态的军队而言,战役防御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建立严密的防护系统,增强防御部队的生存能力,成为现代战役的关键要素。同时,周密组织对空防御,有效应对敌人的空中突袭,也是现代战役的重点问题。及时摧毁
空降部队和使用直升机进行越境进攻的敌人,对于维持防御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防止敌人渗透、迂回、包围和分割,是充分发挥战役防御体系整体效能的基础。适时组织出击和反突击,并辅以游击战,是保持防御稳定性和顺利完成任务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