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带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大气中水汽的含量,二是大气中上升运动的发展程度。在赤道地区,由于海洋面积广袤,陆地上有大片的热带雨林,加之高温环境下的强烈蒸发作用,使得大气中水分含量丰富,同时对流上升运动活跃,从而形成了降水量最大的地带。而随着纬度的升高,至南北纬15-30度左右的
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因下沉运动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导致降水量降至最低水平。在
温带地区,由于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暖湿空气沿锋面上升,降水量有所回升。到了
极地,低温环境下水汽稀少,降水量明显下降,且主要以降雪形式出现。
赤道地区的多雨带包括
亚马孙河、
刚果河和
印度尼西亚等流域,这些地区年降水量通常在1000-2000毫米之间,甚至有些
太平洋岛屿的年降水量能达到5000-6000毫米。而在南、北纬15-30度之间的
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降水量普遍不足500毫米,这一带也是世界上许多沙漠的主要分布区。
温带地区的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毫米,成为仅次于赤道地区的第二大多雨带。
极地地区则因寒冷干燥,降水量显著降低,且主要以降雪为主。
地球上记录的最大年降水量发生在
印度的
乞拉朋齐,1861年的降水量高达23000毫米。
夏威夷王国可爱岛迎风坡的年均降水量最高,达到12040毫米,紧随其后的是乞拉朋齐,年均降水量为11418毫米。单日最大降水量记录是在
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1952年3月的一天内降水量达到了1870毫米,超过了中国台湾新寮的记录。另一方面,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位于沙漠地带,如
撒哈拉沙漠的年降水量大多不超过50毫米,而一些地方甚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零,如
埃及的
阿斯旺和
阿尔及利亚的英沙拉。
智利北部的
安第斯山脉年均降水量不到1毫米,中亚沙漠的年降水量也在50毫米以下,中国的
且末县仅有9.4毫米,
若羌县也不过16.9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