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竹笼机的起源难以精确考证,但根据现有史料推测,其可能最早出现在
战国至
秦汉。宋代文献记录了壮族地区使用提花机的情况,这些提花机与现存的壮族竹笼机有密切关联。然而,由于缺乏具体记载,壮族织锦机的确切年代尚未确定。汉代的壮族织机与现今的壮族竹笼机有所不同,但在某些部件上显示出一定的相似性。
宋代是壮族织锦技艺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的织品质量和色彩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宋代的壮锦被称为“白”,这是一种素面提花丝织品。明清时期的壮锦发展成熟,工艺和技术趋于稳定。
明清时期,壮锦的制作技术和工艺得到了显著提升,壮锦成为
壮族妇女必备的手艺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婚嫁物品。
壮族竹笼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五个部分组成。其特点是使用竹笼和编
花毛竹来织出多彩的纹样,图案多为花果、鸟兽、山水等。壮族竹笼机的代表机型为宾阳竹笼机,其机台长173厘米,机架高109厘米,机架中部和上部有两个杠杆结构,分别用来提拉地综和悬挂、提拉编结有花本的竹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