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蔼
抗日烈士
李蔼(1907-1937年)是广东梅县松口镇盘龙村人,抗日英烈。1937年10月25日,日寇进犯上海南翔的洛阳桥、平马弄一带,李蔼奉命率部抗击数千日军。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激战中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年仅30岁。他的遗体葬于广州沙河顶十九路军坟场。松口镇中山公园内筑有“洛阳桥”纪念。
人物简介
初就读于松口公学,后赴广州南武中学学习。毕业后考入广州光华医科大学深造,被推选为学生会长,参与创设平民学校,倡办夜学,以收容清贫学生。
1928年,李蔼离开光华大学,转习军事于广州第一军军官教导队学生班,翌年结业。后历任六十一师副连长,十九路军连长、参谋副官等职。
1932年春,上海市发生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寻衅。在十九路军任职的李蔼,率一连官兵,奋不顾身,投入战斗,英勇杀敌。是年冬,随李济深、蔡廷等抗日将领在福建省组织人民政府,反对蒋介石,要求与中国工农红军共同抗日。“闽变”失败后,回广东潮、梅等地,先后任自卫中队长、大队附,广东省保安处政训室少校股长、第三军司令部少校参谋等职。1936年夏,考入中央军校(广州)第四分校校官班。毕业时正值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上海市苏州市,李蔼杀敌志切,特向校方提出赴抗日前线的申请,他表示“万一不幸成仁而死,亦无所憾。”学校嘉其志,旋即委为第十五集团军十四师八十团中校团附,后任八十三团二营中校营长。同年10月25日,日本侵略军进犯南翔之洛阳桥、平马弄一带,李蔼奉命率部抗击数千日军。他身先士卒,奋勇拼杀,激战中不幸被炮弹击伤要害,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殉国,时年30岁,骨骸葬于广州沙河十九路军坟场。
人物生平
李蔼,1907年6月25日出生于广东梅县松口镇盘龙村。他的父亲李柏存是早期同盟会成员、侨领。李柏存(1881-1961),名缘庆,字柏存,是清末善士李九香之孙,南洋巨商李均山的宗子,先后就读于两广警察学堂、早稻田大学,民国期间,历任广东都督府教育司科长,遂溪县、文昌、新兴、连平等县县长,广东省参议会一、二、三届省议员等职,北京旅游,1961年在台湾逝世。李柏存育有三子三女,李蔼排行第五。他对李蔼疼爱有加,同时也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李蔼早年就读广东梅县松口公学(即此刻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的前身),后赴广州南武中学学习,1928年考入广州光彩医科大学深造,1931年弃医从戎,转学军事于广州十一军军官教导队学生班,以优异的后果结业后,插手十九路军,天津旅游,历任十九路军连长、照料副官等职。
1932年1月28日晚,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百姓当局屈服,日本侵略者忽然向上海闸北的百姓党第十九路军提倡了打击,十九路军随即起而应战,发作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新婚仅半年且妻子怀有5个月身孕的李蔼,毅然走向前线。李蔼率领十九路军一连官兵,奋掉臂身,英勇杀敌。后迫于日本压力,蒋介石政权签署中日《淞沪协定》,十九路军被调离上海市,开赴福建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933年11月20日,李蔼跟随李济深、陈铭枢、蒋光、蔡廷锴等人在福建福州动员抗日反蒋事变,并于事变后创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当局,要求与中国工农红军联合抗日。
身先士卒,年方三十壮烈殉国
1936年夏,李蔼考入中央学校(广州)第四分校校官班,正值结业之际,1937年“七七事变”发作,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日本侵略者放荡进犯上海、苏州市等地,李蔼报国杀敌心切,向校方提出赴抗日前线的申请,并暗示“万一不幸成仁而死,亦无所憾”。学校被其诚心打动,夸奖其志向,任其为第十五团体军十四师八十四团中校团副。同年10月25日,日寇进犯上海南翔的洛阳桥、平马弄一带,李蔼衔命率部抗击数千日军。战斗异常惨烈,李蔼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战中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年仅30岁。
原本,李蔼可以在家享受充足的糊口,再不济可以远走外洋,香港特别行政区、南洋那里有故友,有家属财富。原本,李蔼是指挥官,可选择相对安详的处所,但他选择了冲在最前面!
缅怀英雄,松口建怀念桥亭
噩耗传抵故乡,1938年1月14日,松口万人空巷,万余公众举行会议,隆重追悼英雄李蔼。处所各界人士为怀念他,特在松口公园内建怀念桥亭,并以李蔼牺牲的处所“洛阳桥”命名。怀念亭柱上刻有春联:“敢云肝胆过人,窃有愚公毅力;惟祝桥亭无恙,长留烈士英名。”另有一联是李蔼之父李柏存写的:“天若有情,应同感血痕泪迹;人谁不死,只长留孝子忠臣。”
1938年5月在广州沙河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建有李蔼的衣冠冢;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李蔼特发抗日战争革命烈士光荣证书。
李蔼牺牲时,妻子温豪子(松口籍留学日本的同盟会成员温靖侯之女)才27岁,她在故乡图书馆做打点员,以其微薄的人为及乡亲的辅佐,把三个后世供养大。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