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70年10月生,
淄博市人。
人物经历
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2009-2010年度
东京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研究员。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研究方向
现致力于20世纪思想文化史研究。
主要贡献
文化史
《梁启超的新史学是文化史》,《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2期。
《新时期三十年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收入《近代文化研究的继承与创新》,中华书局,2010。
《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对象的确定问题》,《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断代通史著作的成功尝试》,《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文化研究理论与中国文化史研究》,《
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儒学思想
《从求义理之常到言义理之变》,《
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
《清代今文经学家与程朱理学关系辨析》(韩语),
韩国《东西思想》2009年第7期。
《晚清时期的理学社会》,收入《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圣贤学问与纲常名教——晚清时期程朱理学的礼教化》,《孔子研究》2008年第4期。
《清前期来华传教士对理学的跨文化诠释》,《
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
《义理与考据之辩》,《
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晚清时期儒学的格局与谱系》,《
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
《新思潮冲击下的晚清理学》,《中国近代思想史集刊》2007年第3集。
《程朱理学与湘军集团》,《求索》2007年第11期。
《晚清时期汉宋调和辨析》,《
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儒学资源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生成》,《
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今文经学与龚自珍的经世思想》,《新亚论丛》(香港)2004年第1期。
《龚自珍经世思想渊源考论》,《
齐鲁学刊》2004年第4期。 《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从“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张之洞对传统儒学的调适和蔽》,《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援西入儒——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重构》,《
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1期。
《纳儒入教——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长白学刊》1995年第2期。
《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
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严复与儒学》,《
史学集刊》2003年第4期。 《方宗诚与柏堂学》,《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
《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新华文摘》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思想研究
《章太炎对于程朱理学的评论》,《
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章太炎对周易义理的新阐释》,《中国文化月刊》(台)2005年第5期。
《试论传统儒学对章太炎儒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新亚论丛》(香港)2005年第1期。
《论章太炎的经史观》,《
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
《章太炎对〈周易〉的多维阐释》,《
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章太炎与清学史》,《
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3期。
《章太炎论儒学宗教性问题》,《
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章太炎对天人关系的近代阐释》,《
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之卷。
《论章太炎的儒家道德观》,《
学术月刊》,2000年第11期。
《章太炎的〈春秋〉〈左传〉研究》,《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章太炎儒学思想与五四新文化思潮》,《孔子研究》1999年第2期。
文化与社会
《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士人阶层的分流》,《
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
《20世纪初中国革命精神的生成》,《
史学集刊》2008年第1期。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试论诸子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和转型》,《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5期。
学术著作
《
清代理学史》(晚清卷),
广州市,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传统的张力——儒学思想与近代文化变革》,
长春市,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章太炎国学讲录》(整理),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7。
研究课题
中西比较下的 20 世纪中国文化史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6。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合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课题,2006。
主讲课程
1.本科生:中国近代史;
中原地区现代文化史;中国儒学史
2.硕士生: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导论
3.博士生:中国近
现代史理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中国历史研究的文献、方法与见识
参考资料:
荣誉
张昭军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人才计划,成果曾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教育部社科成果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参考资料
师资队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24-09-20
张昭军.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4-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