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柴是一种马鞭草科植物,学名为Premna microphylla Turcz.。它是一种直立灌木,幼枝有柔毛,老枝变无毛。豆腐柴分布于中国和
日本,中国分布于华东、中南、华南以至
四川省、
贵州省等地,生长在山坡林下或林缘。豆腐柴的叶子可以制作豆腐,而根、茎、叶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的功效,主治毒蛇咬伤、无名肿毒、创伤出血等症状。豆腐柴是一种药食兼用植物,其叶子富含果胶,可以用于果胶提取,也可以作为绿色食品的原料。豆腐柴的花果期为5-10月,
核果为紫色,球形至倒卵形。豆腐柴的叶子呈卵状披针形、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3-13厘米,宽1.5-6厘米,揉之有臭味,
花萼杯状,绿色。
形态特征
顶端急尖至长渐尖,基部渐狭窄下延至叶柄两侧,全缘至有不规则粗齿,无毛至有短柔毛;叶柄长0.5-2厘米。
聚伞花序组成顶生塔形的
复总状花序;花萼杯状,绿色,有时带紫色,密被毛至几无毛,但边缘常有睫毛,近整齐的5浅裂;花冠淡黄色,外有柔毛和腺点,花冠内部有柔毛,以喉部较密。核果紫色,球形至倒卵形。花果期5-10月。
注:本种与狐臭柴P.puberulaPamp.很相似,但后者叶片基部不明显下延,而为阔楔形至近圆形,叶背面有很清晰的细脉等主要特征可以区别。本种被毛情况,由被毛至不太被毛以至光滑均连接而不可分割,故不再分出变种。
生长环境
生山坡林下或林缘。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华东、中南、华南以至四川、贵州等地。为热地型灌木,耐高温,不耐严寒,分布区年均温为15-25℃,是中生植物,喜湿润,有一定的抗旱性,它适应的年降水量为1200-2000毫米。适生于排水良好的坡地,在微酸至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土壤pH4-7。在中国
黄山市豆腐柴适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林缘、疏林下、溪沟两侧的灌丛中及道路旁。
生长繁殖
豆腐柴用种子繁殖比较困难,虽然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达17.5克左右,但因对种子发芽的条件研究尚不够,至今仍未见有用种子繁殖成功的先例。用茎枝插进行无性繁殖成活率可达70-80%。
枝插法:于秋、冬季或早春未萌芽之前,采取二年生以上的粗壮枝条(秋、冬采收的枝条,应进行沙藏催芽),剪成长10厘米、具2个以上潜伏芽的枝段,基部切成马耳形,在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上扦插。距行距10厘米×30厘米。
干插法:于秋、冬或早春,采集粗壮的茎干,截成30厘米长的茎段作插穗,在苗床扦插。行距30厘米,株距15-20厘米;其它要求同枝插法。截干扦插的成活率高达95%。较用枝插法育的苗生长旺,分枝多,产量高。
栽培技术
豆腐柴用种子繁殖比较困难,虽然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达17.3g,但因对种于发芽的条件研究尚不够,至今仍未见有用种子繁殖成功的先例。用茎枝扦插进行无性繁殖成活率可达70%一78%。豆腐柴的再生能力相当强。据试验,在生长期内刚割枝条或摘取叶片3–4次,仍能再生.在亚热带地区,豆腐柴适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林缘、疏林下、溪沟两侧的灌丛中及道路旁。但郁闲度大于0.5时,则很少有分布。与其混生的植物有
盐麸木(Rhuschinensis)、推木(Loropeta-lumchinese)、杜鹃(Rhododendronsimsii)、
金樱子(Rosalaevdgata)、
白栎(Quercusfabri、
茅栗(Castaneaseguin-ii);蕨类(DicranoPterisdichotonma)及小山竹(Brachysta-chyumdensiflorum)等。豆腐柴为热地型灌木,耐高温,不耐严寒,分布区年均温为15–25℃;是中生植物,喜湿润,有一定的抗旱性;它适应的年降水量为1200–2000mm。适生于排水良好的坡地,在微酸至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土壤PH值范围为4–7。
因种子发芽困难,多采用扦插育苗和大田栽培。
1、枝插法:于秋、冬季或早春未萌芽之前,采取二年生以上的粗壮枝条(秋、冬采收的枝条,应进行沙藏催芽)剪成长10cm,具2个以上潜伏芽的枝段,基部切成马耳形,在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上
扦插。行距30cm,株距10cm,插深应为插穗的2/3。一般成活率可达70%一78%。当苗高80–10cm即可出圃,在大田栽种。干插法;于秋、冬或早春,采集粗壮的茎干,截成30cm长的茎段作插穗,在苗床扦插。行距30m,株距15一20m,入土深为插播的2/3(即地上部分留10cm)其他要求同技插法.截于扦播的成活率高达98%。较用枝插法育的苗生长旺,分枝多,产量高。
2、大田栽培:大田移栽最好在早春发芽前进行。首先应整好土地,挖好树坑,施足基肥,灌足底水,然后将灌过水的苗圃中的树苗挖出移栽于大田。一般每公顷栽种10500–21000株。截干扦插的苗应稀植,而以技段繁殖的苗应密栽。在缓苗期,应特别注意保持土壤的湿润。当植株长得过高,应及时修剪,以促其分枝,提高产量,便于采收。早春移栽的株丛,当年10月上旬可收获一次。生长2年以后,以每年采收叶3次最为宜。在中国
皖南山区,以6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中旬收获最好。
近种区别
该种与
狐臭柴(Premnapuberula Pamp.)很相似,但后者叶片基部不明显下延,而为阔楔形至近圆形,叶背面有很清晰的细脉等主要特征可以区别。该种被毛情况,由被毛至不太被毛以至光滑均连接而不可分割,故不再分出变种。
主要价值
食物营养成分
饲用价值
豆腐柴的嫩枝、叶虽然柔软多汁、无毒,但因有异味,家畜一般不喜食。仅见山羊、绵羊偶尔采食其嫩枝、叶;鲜叶经蒸煮后,猪乐食,鸡、鸭、鹅采食。如晒制于草、制成叶粉,异味消失,各种畜禽均可利用,可用作配合饲料的原料。豆腐柴的鲜叶直接利用,饲用价值不大,但经调制后可作为良等饲料利用。豆腐柴叶的粗
蛋白质、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相当高。在粗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总量达10.54%,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豆腐柴叶的可消化蛋白质含量、总能和对猪的消化能、代谢能均相当高,但对羊则属于中等。豆腐柴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作为
果胶植物栽培,其资源都相当丰富。产叶量较高,在人工栽培群落中,当年鲜时平均产量为0.43kg/m;3次采收,平均每公顷产鲜叶7800kg,折合于叶1560kg。生长3年以上的灌木林,平均每公顷可产鲜叶15000一22500kg,结合综合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他用途豆腐柴叶中含有丰富的果胶。据测定,叶中含果胶35%左右,属高甲氧基果胶,商品果胶生产率达22%。另报道,叶中还含有过氧化物酶,含量相当于用于提取过氧化酶的原料––辣根的8倍。具有重要开发前景。产区群众常采叶、取汁制作观音豆腐食用,味道甚美,风味独特。根、茎和叶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主治毒蛇咬伤,无名肿毒,创伤出血等。
食用价值
豆腐柴叶制成的“豆腐”内含有大量的
果胶、蛋白质和
纤维素,叶绿素和
维生素c。在粗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占10.5%。其中,在15种氨基酸中的
Thr、
异亮氨酸、亮氨酸、
L-苯丙氨酸、
赖氨酸等,占总氨基酸的34.91%。总干叶重的3.68%。食用方法:将柴叶以沸水浸烫,至腐婢叶熟化;去除腐婢叶渣,得腐婢浆汁;在腐婢浆汁中加入草木灰纱包,搅拌均匀,稍稍置放即得腐婢豆腐。其色泽嫩绿,口感滑爽,营养丰富,为无污染绿色食品。
这种土名叫做“豆腐柴”的植物,学名称为“观音柴”,系多年生的小
乔木;经多次实验证明,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天然食用果胶成分。
叶可制豆腐,俗称豆腐柴;根、茎、叶入药,清热解毒、消肿止血,治
疟疾,泻痢,肿,
疔疮,创伤出血。
经济价值
果胶:果胶在食品工业常用于
果酱、
果冻、
葡萄软糖的
增稠剂,生产酸奶的水果基质,以及饮料和
冰淇淋的
稳定剂与增稠剂。豆腐柴叶可以提取果胶。
豆腐:民间对豆腐柴的加工利用是将其制成“
神仙豆腐”,即在豆腐柴叶加水搓揉后的滤汁中加入香灰或草木灰等制成的一种清鲜嫩绿的叶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