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望山位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区和西区之间,海拔139.5米.主要位于中国地质大学北区地段,是武汉地区较高的山脉之一,和
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一样已经有数亿年的历史,属于大别山系的余脉。
南望山的东边是709,59和72路公交车起点站,和喻家山隔路相望;山的西边是东湖的一部分;山的北边是地大北区、
武汉市武昌实验寄宿学校、武大软件园以及张家山、猴山、都山;山的南边是地大西区、武汉邮科院、
南望山小学,站在山上可俯瞰周围地区。整个南望山以及以北属于
武汉东湖风景区,严禁烟火,而且出于不破坏东湖风景区整体景貌的考虑,地处东湖风景区范围的地大北区的各种教学、生活建筑均在五层(15米)以下。
山底有连接地大西区和北区的隧道,名为“
地大隧道”,全长333米,净空高4.5米,洞宽6米。该隧道投资600多万元,于2003年6月动工,2003年12月打通,为全国高校第一条隧道。由于南望山南北两侧的岩性不同,南侧是能干性差的砂质岩,北侧是能干性强的硅质岩,故隧道南出口呈圆形,北出口呈方形。
中国地质大学北区食堂后的山体有地质大学素质拓展基地,地大人对南望山有着浓厚的感情,如同
珞珈山之于
武汉大学,
喻家山之于
华中科技大学。
悠久的历史使得南望山成为了
中原地区亘古不变的传说,南望山上有
西汉的
蛮王冢,在东湖南望山南麓,
湖北省邮科院社区大院北墙边,有一个不大的牌坊,其后一个高高的土堆,镶嵌着一块
大理石碑,上刻“蛮王冢”三个大字。
蛮王冢是武汉市
洪山区重要文物景点之一。它是古代蛮王的坟墓,是古代蛮族在广袤的
江汉平原上生活的见证。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公元47年,
南郡(今
荆州一带)之地的蛮族反叛,被镇压后,7000余人迁到
江夏区地区。公元101年,南郡所属之
巫山县的蛮族,在首领
许圣的号召下,为反抗税收不均起事。事后,一部分蛮族又迁徙到江夏。后来,这两批南郡蛮族被称为“江夏蛮”,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经常反抗统治者的镇压,甚至与庐江农民军
黄穰结盟,集十余万人攻下附近四县,前后抗争130多年,故江夏历代蛮王陵墓均设于此……
蛮王冢的由来在文献中有明确记载,据清同治《江夏县志》称:“马歧山一名来王山(南望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南有蛮王冢。”
据当地老人介绍,蛮王冢原为并列三冢,西边的一冢在解放初被居民取砖挖掉,原有的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中间的一冢在“文革”期间亦被挖掉,现仅存东边一冢。如今,蛮王冢已受到武汉市、
洪山区文物部门的重点保护,每日游人不断。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
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以
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和
西南交通大学的地质系合并组成的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是著名的“
八大学院”之一。1970年,学校迁出北京,于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经邓小平批准,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
中国地质大学,同时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位于武汉市
洪山区南望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