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根据地位于
北平市西面,
京包铁路以南,
京汉铁路以西。包括
宛平街道、
房山区、
昌平区、
延庆区、
良乡镇和
涿鹿县、
涿州市、
蔚县、
宣化区等县的一部分。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北平地下组织建立平西抗日游击队。1938年春,
邓华支队和宋时轮支队先后挺进平西,组成第四纵队,着手建立
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初具规模。1939年2月,以萧克为司令员的
冀热察挺进军在三坡成立。先后建立平西地委、平西专员公署和6个联合县政府,
武装力量发展到3万多人。
平西地区包括宛平(今北京
丰台区)、房山、
涞水县三个县大部,
昌平区、
延庆区、
良乡镇(今
房山区)、
涿鹿县、
涿州市、
蔚县、
宣化区、
怀来县等县一部。
七七事变后,8月,昌平、
南口镇、怀来、宣化和良乡等地沦陷;9月,房山、涿县、涞水、涿鹿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整个平西的重要城镇和广大地区陷入敌手,平西的大好河山笼罩于血雨腥风之中。
平西是
晋察冀在北面强有力的屏障,创建平西根据地,可牵制敌人,巩固边区。
1938年3月初,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政委邓华率三大队进入斋堂川,创建
北平市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司令部设在西斋堂村中的聂家大院。在党的领导下,党员和群众骨干编成工作组分赴各个村庄发动群众,建立武装,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在平西展开。平西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在华北敌后的一把尖刀。
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位于北京市
房山区十渡镇十渡村,距市中心96公里,占地10000平方米。叶剑英、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为缅怀烈士英灵,先后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平西抗日纪念馆和百座烈士碑林。纪念馆展厅共收集、展出实物、诗稿、照片等珍贵史料3000多件。陵园已被市政府列入全市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是北京市
国防教育基地、全市重点保护单位。
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位于北京西南约百公里的房山区十渡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北平西部地区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敌占区与晋察冀边区的一条重要通道,许多青年学生、爱国志士和国际友人从这里奔向根据地和
延安市,奔向各个抗日战场。有多少短缺的军需民用物资,秘密地从敌占区经这里运往边区,有多少我党的干部从这里深入敌占区开辟了地下工作的阵地,它是晋察冀边区的北部屏障,抵御着敌人的疯狂“扫荡”,也是我军挺进
冀东,开辟游击战争提供了坚持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平北地区的开辟先后派出干部、
武工队和挺进军主力;邻近的冀中十分区也曾以这里的崇山峻岭为它的后方基地。在八年的艰苦抗战的岁月里,平西与兄弟地区血肉相连,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顽强不屈地巍然屹立在
华北地区大地。
平西抗日根据地军民不但在
抗日战争中为保卫华北、保卫
晋察冀、保卫延安的党中央做出了贡献,为保卫平西这块土地、保卫平西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更为解放全华北、收复
东北地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平西抗日根据地之重要作用。平西抗日军民的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都深深的印在当年平西老将军、老领导们的心中。为缅怀牺牲在平西这块土地上的革命先烈和平西抗日军民为创建和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萧克将军、杨成武将军等一大批老将军、老领导倡议,于1985年在十渡地区建立了平西抗日烈士纪念碑,并建立了
平西抗日烈士陵园。平西抗日烈士陵园十五年来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充分运用革命纪念建筑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几百名当年工作战斗在平西的老将军、老领导、老同志的关注,有100多名老同志亲临这里,接待各方面参观者100万人次,形成了集宣传、教育、参观、服务于一体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北京市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由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
国防教育基地”,连续两届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平西烈士陵园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各级民政部门,特别是平西老领导们的重视,迫切需要扩大
平西抗日烈士陵园的教育功能,迫切需要改扩建纪念馆,充分发挥纪念馆这一具有直观、生动、真实、可信的特点和强烈的感染激励作用。目前已新征纪念馆场地3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