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顽
清初医学家
张璐(1617~约1699),清代医学家。名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长洲(今苏州市)人。明按察使张少峰之孙。少颖悟,习儒而兼攻医。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洞庭山十余年,行医著书,至老不倦。离乡十六年,辑医书一携归故里,故名之曰《医归》。将其中《伤寒绪论》、《伤寒缵论》刻行。康熙中。取《医归》残稿,从头检点,并易名《医通》。另著有《诊宗三昧》一卷(1680),专明脉理;《本经逢原》四卷(1695),《千金方衍义》三十卷等。后世汇辑成《张氏医书七种》(又名《张氏医通》)。
张姓喻嘉言吴谦齐名,是清代三大医家之一,堪称一代宗师,临床经验极其丰富。所著《张氏医通》卷帙浩繁,而叙述条理清晰。系统具体。为医家案头必备之工具书。
脉论
1、六部脉中,有少冲和之气者,即是病脉。或反见他脏之脉,是本脏气衰,而他脏之气乘之也。如脾胃虚损,则肝木乘之,故肝强脾弱,右关脉必弦也。
2、贵人脉,常清虚流利。富人脉,常和滑有神。贱者之脉,多壅浊。贫者之脉,多蹇涩。先富贵而后贱,则气郁血衰,脉必不能流利和滑也。
3、富贵之人恒劳,心肾精血内,病脉多虚,纵有表里客邪,不胜大汗大下,全以顾虑元气为主。贫贱之人藿充肠,风霜切体,筋骸素惯疲劳,脏腑多系坚固,即有病苦忧劳,不能便伤神志,一以攻发为先。
4、肥人肌肉丰厚,胃气沉潜,初感风寒,未得即见表脉,但鼻塞声重,涕唾稠黏即是风寒所伤。若虽鼻塞声重,而咳痰不出,极力咯之,乃得一线黏痰,甚则咽腭肿胀者,乃风热也。瘦人肌肉浅薄,胃气外泄,即发热头痛,脉来浮数,多属于火,但于辛凉发散之中当顾其阴。
5、西北之人,惯受风寒,素食煤火,外内坚固,所以脉多沉实,一切表里诸邪,不伤则已,伤则必重,非大汗大下不能中病。滇粤之人恒受瘴热,惯食槟榔,表里疏豁,所以脉多微数,按之少实,搏有风寒只宜清解,不得轻用发散。江南之人禀赋最薄,脉多不实,且偏属东方木,火最盛,故温病为多,搏发热身痛,不可大发其汗,只宜轻剂解肌。
6、新病虽各部脉脱,中部存者,是有胃气,可治。久病而右手关尺软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末艾,他部虽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急,按之搏指,或细弱脱绝者,不治。
7、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气大虚之象。下指濡弱,久按搏指者,里病表和之象。下指微弦,按久和缓者,久病问安之象。大抵病人之脉,下指虽见乏力,或弦细不和,按至十余至渐和者,必能收功。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涩,不能应指,或渐觉弦硬者,必难取效。
辩证观点
观点一
清代医学三大家 之一张石顽论血证,是从气血的最根本处着眼的。他认为,气血的相互关系,是“血之与气,异名同类”,都为水谷精微所化。虽然“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并有阴阳、营卫、清浊之分,但营卫气血,相随上下,通行经络,荣周于身,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密切联系,可分而不能截然分割。
所以前人常说,阳气为阴血之引导,阴血又为气所依归。讨论血证,不能忽视这个关系。
观点二
“操司命之权者,务宜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向生死机关,下个杆头进步功夫,自然不落圈缋。当知医门学问,原无深奥难明处,但得悉其要领,活法推求,便可一肩担荷。又何必搜罗百氏,博览群书,开凿寻文解义之端,愈滋多歧之惑哉!”
观点三
张石顽为中医史上可数的临床高手之一,故其论学医这一段话,自有甘苦自得的意味,值得重视。
这一段话可分为两层意思。
自“故操司命者”至“时人圈缋”,谓读书须下“坐冷板凳”功夫。当今社会,声色犬马,滋扰日甚,潜心读书者,竟有几人?
自“当知医门学问”以下,谓读书贵在专一,守住基本阵地,一旦融会贯通,必然技艺大进。中医书籍虽然浩如瀚海,然大同小异者居多,。各种著作只是一个原理的放大缩小,与几何学上“相似形”原理正同。此即整体原理的体现之一。故书不必尽读,而重要书籍必须反复阅读。“西医书越读越多,中医书越读越少,所以说,其实还是中医易学易通。”陆懋修说:“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甚易,继则大难矣。”可为“基本阵地”的注脚。
外感病证治
论治外感热病首重虚实辨证,力辟“伤寒以攻邪为务”之偏见,为纠正当时医界弊端,石顽宗先师张仲景之经旨,理诸家之纷纭,明确提出论治伤寒必须首明“阴、阳、传、中暇字”(印三阴、三阳、传经,直中)。如其自述: “夫治伤寒之法,全在得其纲领、邪在三阳,则当辨其经.
医案
治一人。素禀阴虚多火,且有脾约便血证。十月间患冬温,发热咽喉痛,医
用麻仁、杏仁、半夏、枳壳、橘皮之类,遂喘证倚息不得卧,声飒如哑,头面赤热,手足逆冷,右手寸关虚大微数,此热伤手太阴气分也,与玉竹、甘草等,均不应,为制猪肤汤一瓯,令隔汤顿热,不时挑服,三日声清,终剂而痛如失。猪肤500g、白蜜90g、米粉90g。寥笙注:本案为阴虚火旺上亢咽痛证。患者阴虚多火,又有脾约下血症,则津液不足可知。又患冬温发热,易于伤津之病,而用半夏、枳壳、橘皮等辛温之味,使阴分更伤,故服后更增喘逆声哑等病变。最后为制猪肤汤,终剂而病如失,足见本方确有独特的疗效。猪肤性味咸寒入肾,滋肾水而清热润燥;白蜜甘寒润肺,清上炎之虚火而利咽;米粉甘缓和中,扶脾止利,使下利止,津液来复,虚火降敛,则咽病胸满心烦诸症,均可消除,为治少阴热化,津液下泄,虚火上炎之良方。少阴随热下注,不能上升,故心烦咽喉痛,如近世所称的白喉症。白喉忌表,不可发汗,亦不可下,当一意清润,仲景猪肤汤实开其先。咽痛一症,在少阴有寒有热,痛而肿者为热症,不肿而痛者为寒症,此为辨证要点。(《伤寒名案选新注》)
中医瑰宝
张氏医通
主要著作
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又著《医通》。广辑历代医学理论、治法,并载验案,对内科杂病颇多阐发;末附《祖方》,认为历代流传的方剂,皆渊源于某一祖方(基础方),对各类方剂的整理,重视临床应用。张姓是清初三大家之一,堪称一代宗师,临床经验极其丰富。《张氏医通》卷帙浩繁,而叙述条理清晰。系统具体。为医家案头必备之工具书。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脉论
辩证观点
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外感病证治
医案
中医瑰宝
主要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