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以抗战时期的抗敌演剧队四、九两队的生活为蓝本,讲述女大学生江玲玉毅然参加救亡演剧队,并与青年音乐家高礼彬在艰苦的斗争中相爱,抗战胜利后二人返回
上海市,生计艰难,却坚决不向黑暗低头的故事。
八·一三”全面抗战,上海民众率先展开各种工作,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女学生江玲玉家住
江西省,在上海某大学就读,寄居
姨母家。抗日战争爆发,玲玉不顾姨母和表兄周家荣的阻止,毅然参加救亡演剧队,沿
京沪铁路宣传抗战。一直倾心于玲玉的表兄周家荣更是竭力劝阻。玲玉冲破阻挠,毅然随队踏上了征途。演剧队沿京沪线前行,一路上向民众宣传抗战。见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大学生和影剧明星能够不畏艰辛深入农村,民众们非常感动,纷纷响应参加抗战。演剧队到南京后即被政府收编,配合军队工作。徐州大会战时,演剧队陷入了敌人重围,情况万分危急。但演剧队员们毫无畏惧,坚持演出完毕才行撒退。不久,玲玉与同队青年音乐家高礼彬相爱。随着战事的发展,演剧队长途跋涉,辗转湘贵黔,最后到达
重庆市。这时,玲玉的表兄周家荣假公务之名,来重庆作投机生意,并以金钱为诱饵纠缠玲玉,被玲玉严词拒绝。不久,她与同队青年音乐家高礼彬相爱。随着战争发展,演剧队长途跋涉,辗转湘桂黔,到达重庆。这时周家荣假公务之名,来重庆做投机生意,以金钱为饵纠缠玲玉,被玲玉拒绝。抗战胜利后,玲玉与礼彬成婚。周家荣摇身变为“接收大员”,返沪前寻访玲玉,欲携同行,得知玲玉已婚,悻悻而去。玲玉与礼彬复员回沪,无处栖身,不得已仍寄居
姨母家。周家荣靠“接收”大发横财,礼彬和玲玉则一贫如洗,幸得老友夏光原相助,租得一间阁楼栖身。礼彬当小学教师,玲玉在一家报社任记者。不久,礼彬因
营养不良和过度疲劳,患了肺病,玲玉怀孕后仍坚持工作。一夜,大雨倾盆,玲玉准备写稿揭发周家荣“劫收”的罪恶,因体力不支,回家途中晕倒街头。礼彬和演剧队员们四出寻找,后得悉玲玉已被送往医院,即赶赴医院探视。玲玉已
早产,医嘱需长期休养。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抗战胜利后,一些进步民主人士和文艺界人士从
重庆市返回
上海市,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正在上海,他提出:“要在上海建立一家电影制片机构,作为党的文艺阵地。”于是
史东山、
阳翰笙、
蔡楚生、
郑君里等一些电影界进步人士成立了联华影艺社(后改名
昆仑影业公司),《八千里路云和月》便是其第一批拍摄的影片。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以抗战时期抗敌演剧队四、九两队的生活为蓝本。片中演剧队的经历,编导史东山也曾经历过。八年抗战胜利后,史东山发现虽然抗战的那些年中多少有些不堪回想的地方,但在抗战大前提之下还可以有所解释,然而,胜利以来短短数月中中国社会所呈现的种种黑暗现象让他感到无比悲伤。因此,他决定把善与恶罗列出来对照一下,提醒国人,希望罪恶的人悔过,受苦难的、同情苦难的人能振作起来纠正社会的病态,特别要穷根究底,去探索造成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制服它。
在该片的处理方法上,
史东山要求全体剧组成员在创作中要注意,既不能自以为艺术不必为大多数人所理解而轻视观众,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观众任何性质的趣味,而是要热诚地接近观众,并且要负责正确引导观众。
由于时局混乱以及国民党当局对电影放映内容的严格控制,《八千里路云和月》拍摄的环境和所需物资、设备十分紧张,只有一架‘独眼龙’式的摄影机、几十盏灯和一个破旧不堪的录音机。摄影棚也是四面透风,用的电影胶片不仅是过期好几年的,而且还是三本五本地从商人手里买来的,摄制工作常常处于等米下锅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下,电影工作者们还是坚持完成了影片。
该片整体而言无可议,在两个半钟头的时间中,银幕上所表现出来的,都紧紧地把观众抓住,感之深是国片中仅见。编导
史东山先生以极其朴素的手法处理,在艺术的里程碑上写下光荣的一页。(《中国电影》评)
该片最能打动观众的是主创者的信念,片中升腾着一种清正之气,看得出主创者对自己所表现的内容有着百分之百的把握,所表现的主题有百分之百的坚信,而这种把握和坚信是所有优秀影片必要的东西。该片吸引观众之处还在于它流畅的电影语言和精彩的人物塑造。虽然影片的思想意义稍嫌单一,然而它仍然没有忘记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基本规律。主人公虽然“高、大、全”,然而凭主人公的表演和丰富的细节仍让人觉得可信,反面人物也没有落入脸谱化。(《
新京报》评)
该片犹如一首朴素的纪实风格的史诗,通过两个救亡演剧的演员的经历,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抗战的历史和胜利后的现实。一方面讴歌了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为抗击
日本侵略,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时消极逃路,胜利则劫收发财、荒淫腐败的真实面目。该片突破了20世纪30年代电影惯于采用的戏剧式叙述方法,而大量运用纪实性的叙述方法,情节和人物仿佛就是生活素材本身,没有经过什么加工。
毛白杨、
陶金等人的表演也极其自然,使人感到非常真实、典型,具有生动的艺术概括力量。该片又不拘泥于纪实手法,编导常常让片中人物面对观众讲话,造成一种面向观众控诉的效果。因此,整体看来,该片既有明显的纪实风格,又富于表现性色彩,在抒情的叙事中蕴含着批判的激情。(《
电影世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