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围
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辖村
苏家围位于广东河源市义合镇,距河源市区约26公里。东江和久社河在它的南面交汇,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美,有“南方地区的画里乡村”的美誉。苏家围还是苏轼后裔聚居地,在这里,不光可以欣赏到秀美的乡村风光,还能亲身体会苏氏家族和客家人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化。
苏家围全村18座围屋,其中有5座明朝建筑。围屋,又称“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客家先民因战乱、灾荒等原因南迁定居,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最古老的是为纪念苏东山而于1481年修建的永思堂,故又称东山苏公祠。
文化
特产美食
苏家围小吃:擂茶、山水豆腐花、绿豆冰糖水、唐河凉粉等。村里还有农家餐馆,真正的客家餐。小吃:客家擂茶、山水豆腐花、绿豆冰糖水、凉粉等。村里还有农家餐馆,真正的客家餐。
交通
综述
广州市河源市行车时间约2小时,经广州—惠州高速公路惠州—河源高速公路山海关—深圳公路、梅河高速转河义公路直达苏家围;深圳至河源行车时间约2小时,经惠盐高速、惠河高速、山海关—深圳公路、梅河高速转河义公路直达苏家围。河源市汽车总站每30分钟有一班苏家围旅游专线车。
旅游
景点
迎亲桥
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迎亲桥是游客到苏家围的第一个景点,同时也表示苏家围人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朋友们的到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苏家围的全貌,它的民居不是人们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方形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全村18座围屋几百间房看似杂乱地拼在一起,但从它的排水系统看,其实是非常讲究的。在苏家围即使遇上特大暴雨,雨水都能从屋的暗渠里排走,绝不积水。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苏家围的排水系统是仿照苏家先祖在江西吉安故居前的九曲水而建。
紫苏园
也许有人会问,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他的后代曾移居江西省,但为什么又会发展到苏家围呢?在紫苏园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紫苏,本草科一年生植物,可入药,河源市本地人常用它作香料配菜。苏家围的紫苏不是当普通香菜种的,而有特殊的意义。相传,苏东坡的第七代孙苏天荣在1312年从江西庐陵(即江西吉安)乘船沿东江南下赴番禺区任教谕,途中夜宿义合。那天晚上,他梦见五位老人指点他上岸观看一棵高大茂盛的紫苏,并且告诉他这个地方风水好,所以紫苏长得那么高大。苏天荣醒后,觉得紫苏与本姓有缘,非要上岸去看,结果看见一棵大榕树,发现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于是他怀疑这里是梦中五位老人指点他定居的地方。后来他升任四川富顺知县,还念念不忘此事,嘱咐后人定要落居此地,一直到他的第四代孙苏秀弘任东莞京山(今东莞茶山镇)巡检时,才圆了他的梦。而这片紫苏园就寄托了苏家围人对先祖的怀念和敬慕。
苏家围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祠,一直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的地方。
古代的官宅建筑式样和大小规模是有讲究的,苏东山曾任广西桂林府推官,这座永思堂就是根据他的官职按朱元璋颁布的官宅府第式建筑风格而建。堂屋主体为三幢,它没有我们常见的正对厅堂的大门,而是在两边开有侧门。据说,这是府第式客家民居的特点,因为客家人认为正对厅堂开门不吉利,古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的讲究从此可见一斑。
永思堂已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雨,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与它坚固的建筑结构分不开,也与它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分不开。据说在1947年秋,国民党196师师长葛先才率军路过义合,不顾军旅疲劳直奔永思堂,回去后即令:“烧杀以壮军威不得在苏围,奸淫以供军乐不得在义合”。
千年榕———留存才子佳人传说
苏家围现存五棵大榕树,均有一千多年的树龄,其中最出名的当数五显榕和鸳鸯榕。五显榕是当年苏天荣上岸,看见的第一棵榕树。当年树下还有座五显祠纪念苏天荣梦中的五位老人,“文革”时,五显祠被毁,这里被建成了山歌台。客家妹子经常对着悠悠的东江水,在这里高唱悠扬的山歌,游客至此,可以学着与客家妹子对唱,感受一下客家人借歌传情的美妙和浪漫。
鸳鸯榕则像苏家围的保护神一样立在江边,它的名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清代时,龙川县一位才女逃婚至此,无处藏身。最终与自己的意中人喜结良缘。后来,才女的丈夫做了官,两人专程运来一块“树恩难忘”的碑立于树前,这棵树也被人千古颂扬。
住宿
可住苏家围村民自建的客家民居可供住宿,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与乡村特色,卫生不错,一晚60元左右。
目录
概述
文化
特产美食
交通
综述
旅游
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