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
中国古代官名
太师是中原地区古代文华殿大学士,原为高级军事统帅的称谓,是古三公之首。始于商朝帝辛时期,西周铜器铭文中有与太师相关的材料,为辅弼国君之官。秦朝废除这一官位,汉朝再次设置,晋朝为避司马师讳,曾将官名改作“太宰”。晋朝之后恢复官名“太师”。往后朝代沿袭这一官职,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无实职。“太师”,又指太子太师,是辅导太子的官职。最早与太师相关的记载有《诗经大雅·大明》:“维姜子牙,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尚父即吕尚,以善战被任命为太师之职,既为伐商的最高统帅,又在宫内负有“师保”的责任,为辅弼大臣。
词语释义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历史沿革
太师,中原地区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姬发时,姜子牙为太师。《大戴礼记》说:“姬奭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姬诵时,周公旦始居之。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在周代,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汉东京又废。刘协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因为避景王司马师之讳,将太师改置为太宰,司马炎以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而据《唐六典》说法,太师等“师傅之官”在刘欣与汉平帝时列于“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司空)”之上,称为“上公”,之后在北魏(北魏、东魏西魏)时,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北周时又改称回“三公”,至隋唐又称为“三师”。元史百官志曰“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员。李世民即位,建三公,其拜罢岁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职常缺,而仅置太保一员。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无虚位矣。”明史、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朝鲜高丽时代亦设有太师,朝鲜王朝改称大师。越南李朝、陈朝亦设有太师官职。
历代太师
中国
东汉
两晋南梁
无(为司马师避讳改为太宰)
十六国
汉赵:刘景、任𫖮
成汉范长生龚壮、董皎
北魏车路头(赠)、宗爱、常英、冯熙冯诞(赠)、元勰元怀(赠)、元雍元继胡国珍(赠)、元继、尔朱荣元钦(赠)、尔朱代勤(赠)、尔朱新兴(赠)、元肃、高欢元欣、高欢、高树(赠)、杨椿(赠)、高肇(赠)、元悦(赠)、元谌、高猛(赠)、李延实(赠)、元彧(赠)、元颢(赠)、元徽(赠)
东魏:元谌、元坦、高盛(赠)、胡僧洗(赠)、高干(赠)、高昂(赠)、元暹(赠)、高永乐(赠)、厍狄干尉景(赠)、孙腾(赠)、胡宁(赠)、娄昭(赠)、元树(赠)
北齐斛律金韩轨(赠)、潘乐(赠)、司马子如(赠)、可朱浑元高演高淯(赠)、高湜(赠)、高浟高岳(赠)、段韶贺拔仁高湝高琛(赠)、娄睿、高湝、高润高长恭(赠)、高凝(赠)
北周李弼宇文护贺兰祥(赠)、于谨(赠)、宇文颢(赠)、宇文导(赠)、尉迟迥宇文招宇文贤宇文赞杨忠(赠)
独孤信(赠)、李穆
郭子仪(赠)
郭谨(检校)
郭从义(检校)
郑绅
郭师禹
张尧佐(赠)
阿剌不花
阿撒罕
伯忽
按塔出
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自封太师镇国公总督明朝军事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大庆法王)
蒙古
捏坤太师
孛罕
乌林台巴达
脱欢
阿失帖木儿
亦不剌
越南
丁朝
洪献
梁任文
黎文盛
陈度
牟俞都
李俞都
杜安颐
陈光启
陈德晔
黎初朝
丁列
黎广度
黎辅
莫朝
莫国桢
黎中兴朝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词语释义
历史沿革
历代太师
中国
蒙古
越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