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陈言撰著,成书于
淳熙元年(1174年)。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该书18卷,分为180门,收方1050余首。书中首论脉诊、习医步骤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为据载列临床各科病证的方药治疗。
陈氏“三因学说”将病因归为3类,把
六淫致病归于外因,
七情致病归于内因,不能归入内外病因的一律归于不内外因,使病因学说更加系统化,成为后世论说病因的规范。全书论述精审,多有心得发明,所列方药乃由作者精选而成,非一般杂收并蓄、汇聚成方者可比。其所载
方剂,有相当一部分系宋以前
医学文献中首次出现,并有较大影响,如
严用和所编《
济生方》,即多取材于本书。
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本书卷一-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卷二下半部-卷十八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共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方论结合颇切实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
全书18卷,分为180门,包括内、外、五官、妇、儿各科病证及治方1500余首。在分论各证之前,首叙医学总论,其中关于病因一项,为本书理论重点,指出:“凡治病,必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陈氏将病因归纳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者,“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
经络流入,内合于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此三因说,虽源于
张仲景的《
金匮玉函要略方》,但本书提法更为明确,并详述各科病证及治方,结合临床阐述研究病因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即分别三因,归于一治,此是本书命名“三因极一”之原意,亦是对张仲景病因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
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
陈言(1131~1189),字无择,号
鹤溪,
青田县(今浙江青田)人。精于方脉,为宋代名医。1161年曾撰《依源指治》。
陈氏与同道汤致德等论及医药之道,乃撰著本书,在自序中说:“或曰: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何用此为?殊不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或诠次溷淆,或附会杂;古文简脱,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乖误;庸辈妄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蹊径,为进学之幪,使夫见月忘指可也。”
余绍兴
辛巳,为叶表弟伯材集方六卷。前叙阴阳病脉证,次及所因之说,集注脉经,类分八十一门,方若干道,题曰《依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书欲托贵人刊行,未几下世遂已。
淳熙甲午,复与友人汤致德论及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遂举脉经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以人迎候外因,气口候内因。其不应人迎气口,皆不内外因。傥识三因,病无余蕴,故曰医事之要,无出此也。因编集应用诸方,类分一百八十门,得方一千五十余道,题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或曰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何用此为?殊不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或诠次混淆,或附会杂揉;古文简脱,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乖误;庸辈妄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蹊径,为进学之帡幪。使夫见月忘指可也。于是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