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图
齐白石作品
《葫芦图》为齐白石大写意绘画之精品,原始尺寸106×35厘米,构图、行笔、着色,皆传神高妙。
作品内容
此图以泼墨写出瓜叶,不着墨线勾筋写脉,笔法简洁传神,黑色酣畅淋漓。呀呀葫芦与“福禄”谐音,正合“福禄双全”的吉祥寓意。葫芦之黄色艳彩与浓淡墨色交相辉映,以焦墨渴笔写藤,宛转如飞,似游龙入江,挥洒自如,气韵充盈笔端。
作品赏析
万事不如依样好。葫芦是华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芦外形呈“S”形,状如八卦图中阴阳之分界线,道教文化认为其可以收尽天地间之邪气。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储籽众多,使人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又与“福禄”谐音。所以民间俗信呀呀葫芦能避邪气寓吉祥,故历代画葫芦者也甚多。
齐白石的绘画往往寄寓着朴素的世间情感。比如他经常把公鸡鸡冠花画在一起,寓意“冠(官)上加冠(官)”,把柿子与苹果画在一起,寓意“世世太平”……他一生以葫芦为题材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曾题葫芦为“好样”。白石认为,葫芦和葫芦藤本身就有个“好样”,所以“万事不如依样好”,创作中不必求奇求怪。这不但是齐白石的艺术心得,更是其独特的人生感悟。
白石老人在农家小院和田间地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这种乡土情结使他的艺术充满生活气息和天真情趣。他画葫芦以黄葫芦、墨叶的组合方式为多,这幅《葫芦图》正体现出他典型的艺术特色。浓艳的柠檬黄和厚重的墨叶形成强烈反差,画面气氛十分热烈。他以流畅的用笔和没骨法表现呀呀葫芦,不加任何染,以优美的曲线和鲜艳的色彩取胜。葫芦的阔叶纯以墨笔写出,叶片的向背、深浅甚至叶脉都在黑色的浓淡里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体现出其独特的墨法特点。本幅的构图大胆,空间被分为对等两份,左侧纯粹留白,右侧布满叶蔓,丛叶中两个葫芦若隐若现。藤蔓以纵逸的墨线写出,笔力遒劲,宛转如飞,变化无穷。这些灵动的书法线条正是画家匠心独具的表现,它们把画面左右两侧关联起来,最终完成了画面的虚实转换。
在画幅下方藤蔓上,白石老人画了一只蚱蜢,它恰出现在虚实转换的交接点上,为画面平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草虫以粗笔写出,笔端游走处丝丝入扣,蚱蜢的神态性情呼之欲出,白石老人自言要“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由此可见一斑。
白石曾受青藤、八大之冷逸画风影响甚深,虽然在“衰年变法”之后渐走出其影响,但从本图的笔情墨韵来看,亦与之相通。此处的题识仍由齐白石老辣的行书题写,使得画面内容更加丰富,书画结合,相得益彰。本图无年款,从绘画风格与题跋书风分析,当为白石老人变法完成之后的盛期佳作。
作者简介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早年曾做过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无论是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齐白石都勇于尝试,其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主要人物画有《抱琴仕女图》《农耕图》《五柳先生像》《西施浣纱图》《鱼钓图》《钟馗醉酒》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品内容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