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789 Zhongguo)(1928 UF)是一颗位于
小行星带的外层
天体,直径约为14公里(8.7英里)。它于1928年10月25日由中国天文学家张玉哲在美国
威斯康星州威廉姆斯湾的叶凯士天文台发现。最初被命名为“
小行星1125”,该
小行星后来失踪,其名称被转移到另一颗小行星上。
在1986年重新发现后,它被重新命名为“中国”,这是中国的一个词。3789 Zhongguo是一颗T/Xk型
小行星4179,是同名中国组的成员,位于赫库巴间隙的
共振区。它的自转周期为3.8小时。
小行星3789的发现者是中国天文学家张玉哲,他在1928年10月25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威廉姆斯湾的叶凯士天文台首次观测到这颗小行星,并将其命名为“中华”(China)。由于未能观测到其后续运动,无法精确计算其轨道,导致该
小行星成为“丢失”的状态。
1988年5月31日,
小行星41793789的官方名称“中国”(Zhongguo)由小行星中心(M.P.C. 13179)公布。
小行星3789是一颗非家族小行星,属于主带背景
天体。它的轨道位于
太阳与
地球之间,距离为2.7至3.9天文单位,周期为5年11个月(2,175天),
半长轴为3.29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为0.18,
轨道倾角为3°。小行星3789是“中国组”的命名来源,该组位于赫库巴间隙,处于与
木星2:1的平均运动
共振状态。该组与Griqua
小行星群在轨道要素空间上相似,均位于
小行星带的外缘。更外侧的是Cybele小行星群,有时被称为小行星带的“最后据点”,随后是与木星3:2共振的Hilda小行星群和木星
特洛伊小行星群。
小行星3789在Tholen和SMASS分类系统中分别被归类为T型和X/k亚型。根据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NEOWISE任务,小行星3789的直径为14.01公里,表面
反照率为0.099。而根据Collaborative Asteroid Lightcurve Link的数据,假设其反照率为0.057,计算出的直径为12.71公里,基于其
绝对星等为13.21。2012年1月,通过在
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马尔瞬变工厂进行的光度观测,小行星3789的自转周期被确定为3.840±0.0005小时,亮度振幅为0.24等(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