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尼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
阿尔弗雷·德·维尼(法文:Alfred de Vigny,1797年3月27日-1863年9月16日),法国浪漫派诗人、小说家、戏剧家。
维尼生于法国洛什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教育,1822年发表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两年后发表一首三章节的史诗,1826年发表《古今诗集》,之后尝试戏剧创作,被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派的领袖之一。1845年入选法国科学院,1848年参加议员竞选失败后隐居乡村,1863年9月16日因胃癌去世,享年66岁。
阿尔弗雷·德·维尼的诗作具有悲观抒情的特点,同时也有象征哲理的韵味。维尼是目前被法国浪漫派、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同时推崇的诗人,对法国后来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诗人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阿尔弗雷·德·维尼出生于法国洛什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参加七年战争受伤的老兵,比维尼的母亲大30岁。
维尼出生之前,维尼的母亲的前三个孩子都夭折了,当时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洛什的空气有害,于是全家1799年搬迁到巴黎。1805年的时候,维尼入读伊克斯寄宿学校(拿破仑中学)。由于维尼身体羸弱,加上精神敏感、贵族出身等问题,在学校里维尼经常遭受不公平的对待,维尼认为他生平最不幸的时期在中学里。
由于自己的贵族家庭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维尼继承了父母身上对于旧时代的怀念和对法国王室的依恋。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维尼受到了很大影响,青年时期的维尼就成为了一位保皇派。1814年波旁王朝返回法国之后,维尼就加入了“红色火枪队”,为国王效力。1815年3月路易十八出逃时,维尼加入了护送的队伍。
波旁王朝再次复辟后,由于“红色火枪队”被撤销,维尼加入禁卫军第五步兵团担任少尉。1816年—1817年维尼驻扎于巴黎及附近地区时,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尝试创作诗歌与悲剧。
文学创作
1822年,维尼经常出现在巴黎的文化沙龙中,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作,并于1826年改名为《古今诗集》,后来在1829年和1837年增加了里面的诗歌。其中包括《摩西》《埃洛亚或天使的姐妹》《号角》等作品。
1823年,维尼调职到斯特拉斯堡第55散兵团。在西班牙战争爆发之际,维尼希望自己能建立军功,但并未能如愿,只是在边境地区驻扎几个月的时间。1824年结识英国女子莉迪亚·本布里并于1825年与其结婚,并为她创作了戏剧《查特顿》中基蒂·贝尔 (Kitty Bell)的角色。但婚后一直未能得到岳父的认可,并且和妻子有很深的矛盾。
1826年,维尼发表了历史小说《散-马尔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部小说以十七世纪法国路易十三统治时期为背景,描写了1639年-1641年由贵族青年散-马尔斯组织的一次叛乱活动。1927年,维尼深知无法获得通过军功满足自己身上层社会的愿望,于是离开了军队,开始创作戏剧。
通过同学介绍,维尼结识了《文学保守者》的主编,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雨果在1820年发表了维尼讨论乔治·拜伦诗歌的文章。维尼于1828年加入了法国浪漫派作家维克多·雨果创建的浪漫派第二文社,其中的成员包括大仲马诺缔埃、圣勃夫、戈蒂耶、内尔瓦等。尽管如此,维尼依然不认可雨果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之后维尼翻译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斯人》(1828年)和《奥赛罗》(1829年)取得了很大成功。
1931年,维尼的作品《昂克尔元帅夫人》并没有受到欢迎。1835年,七月王朝让维尼极度不满,创作出了《查铁敦》。同年,维尼创作出了抨击法国大革命的短篇小说集《军人的屈辱与伟大》。自1836年开始,维尼就很少去巴黎,一直在自己乡下的住所中,远离资产阶级社会。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艺术上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之后都收录进了他的诗集《命运集》中。1837年到1838年是维尼人生最灰暗的时期,先后经历了母亲的离世和与情妇的感情破裂,最后与自己在文学界的朋友逐渐疏远。期间他创作出的作品包括1937年的小说《达夫内》,诗歌包括《狼之死》(1938年)《牧人之屋》《海上浮瓶》(1847年)等。这些诗歌也反映出他很浓厚的悲观情绪,之后都收录在《命运集》中。
1845年,维尼入选法国科学院,1848年大革命时期维尼参加了议员竞选最终失败,从此彻底隐居。1862年开始,维尼因胃癌经常缺席法国科学院的会议,最终于1863年9月16日去世,享年66岁。1864年,维尼的遗嘱执行人将维尼后期的11首诗整理出版,取名为《命运集》。
人物关系
人物作品
主要作品
《狼之死》
《狼之死》创作于1938年,这一时期维尼受到了一系列情感上的打击。母亲的离世、朋友的离去和与情人关系的决裂,都让维尼对自己命运的认识和生命的思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此时期,维尼选取了“狼”这一具有强烈暗示性的意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维尼描写的坚强不屈的狼的形象,其实象征的是诗人自己,他认为面对悲剧性的命运时,屈服是怯懦的表现。在维尼的笔下,狼之死不是悲剧,而是最后的胜利者,狼没有在暴力面前屈服和放弃自己的自由,而是用死亡捍卫了自己的信念。
维尼站在旧时代贵族主义的立场,歌颂了一个旧时代的反面形象,因此也引发了争议,但是维尼通过自己虚幻与现实、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升华了自己的痛苦与思想,让《狼之死》这首诗歌成为一首佳作,并且影响了法国的浪漫主义写作方式,为后来的帕尔纳斯派和象征主义开辟了道路。
其他作品
创作特点
在维尼早期的诗歌《摩西》中,维尼表达出了一种孤独感,这种感情是对自我内心的剖析。这首诗通过借用圣经中摩西向上帝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孤独,借摩西之口表达出了对孤独的思考和厌倦,塑造了一个忧郁、孤独的摩西形象。这首诗歌写于复辟时期,在维尼的笔下世界或者上帝对人类的苦难无动于衷,人类社会是仇视个人的,他塑造的人物在面对厄运之时只能用沉默回应,或者选择躲到一个孤独的荒岛上,或者直接寻求死亡。此时悲观、孤独、绝望成为了维尼创作的主题,这与他此时的心境是相符合的,实际上这种孤独来源于维尼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旧时代贵族社会的怀念。
在维尼的历史小说《散-马尔斯》中,维尼将故事中的红衣主教黎希留塑造为一个又野心的反面形象,他认为黎希留执行重商主义政策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罪魁祸首。同时,维尼在小说中肯定了主人公散-马尔斯试图求助外国军队进攻法国的行为,并将其塑造成为了伟大事业而现身的殉道者。
这种歌颂卖国者的行为主要是受到了当时的时代影响,当时的法国波旁王室就是依靠反法联盟军队的力量重返法国的。二十年代末期,波旁王朝摇摇欲坠,又一次试图通过外国军队维持统治,维尼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了这部小说。
1835年维尼发布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军人的屈辱与伟大》。这部小说集中维尼通过描写政府的“惨无人道”、美化王后和贵妇的品行衬托大革命的残忍,并且将法兰西第一帝国塑造成一个暴君等等手段,抨击法国大革命,并且表现出自己对于旧制度灭亡的悲哀和无奈。在创作中,维尼是一消极的态度,站在一个时代落伍者的角度去批判资本主义大革命和资产阶级。
1836年起,维尼深居简出,期间创作的诗歌也能反映出他的心境。在诗歌《牧人之屋》中,维尼将宇宙比作冷漠的命运,把自己所处的贵族阶级的没落比作人类遭到了厄运;在诗歌《狼之死》中,维尼歌颂了一条老狼为了保护幼崽悲壮地死去,并将这条老狼比作贵族阶级的命运。维尼高度肯定地认可这种老狼的品性,认为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把狼称为“崇高的野兽”,并且认为“只有沉默才是伟大,其他的都是软弱。”
由于《狼之死》所歌颂贵族阶级是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去,赞扬了一个反面的角色,所以这首诗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但是维尼这种将虚幻转化为现实、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手法将悲观、哲理、抒情三者巧妙结合,让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更加生动。
1840年前的维尼作品都是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但是30年代末之后,维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时局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后来更是参选议员。尽管失败了,但是维尼已经开始试着接受当时的现状。《海上浮瓶》创作于1847年,其中表达了虽然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磨难,但是最终作者还是相信人的思想还是要向前看,不断进步的。
人物评价
法国十九世纪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 :“维尼是诗人中的精英之一,他的言论堪比密涅瓦。哲学家们不会将他逐出他们未来的共和国。”“他有权在某些日子说,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重复自己:我用额头敲击了星星。”
法国唯美主义诗人泰奥菲尔·戈蒂埃 :“很少有作家能够像阿尔弗雷德·德·维尼(Alfred de Vigny)那样实现我们所塑造的诗人的理想”, 《埃洛亚》被称为“最美丽的诗,也许是法语中最完美的诗”。戈蒂埃普遍欣赏“形式和思想的精致比例”。
中国翻译家范希衡评价维尼:“浪漫主义运动结束后,巴那斯派也推崇维尼,因为他的诗都有完美的形式;象征派也推崇维尼,因为他善于运用象征。在浪漫派诗人中,要数维尼最能经得起考验了。”
通过同学介绍,维尼结识了《文学保守者》的主编,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雨果在1820年发表了维尼讨论乔治·拜伦诗歌的文章。维尼于1828年加入了法国浪漫派作家维克多·雨果创建的浪漫派第二文社,其中的成员包括大仲马诺缔埃、圣勃夫、戈蒂耶、内尔瓦等。尽管如此,维尼依然不认可雨果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
参考资料
Alfred Victor Comte De Vigny.fineartamerica.2023-12-13
Alfred de Vigny.mypoeticside.2023-12-13
Alfred de Vigny.romantisme.2023-12-13
Alfred de Vigny.vikidia.2023-12-13
Alfred, comte de Vigny.geni.2023-12-1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文学创作
人物关系
人物作品
主要作品
《狼之死》
其他作品
创作特点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