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指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此类型主要侧重于培养应用方面的技术型人才。
发展历程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起源于技术学校。20世纪6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需要,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率先在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出现。之后,中国台湾地区及日本、奥地利、瑞士、芬兰、爱尔兰等也陆续设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
2013年6月,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天津成立,标志着中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开始。
2014年2月26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提出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2014年4月,178所高校参加“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达成了“驻马店共识”,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计划朝应用技术大学方向发展。
分类体系
对于大学,欧洲常用的分类是综合类大学(研究类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即职业高等专业大学)两类。
中国对大学的分类原是引用国外。但中国政府深入推进高校分类发展战略,先后启动了几个专项行动计划,初步建构出中国高校的三大类型,即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在这个框架下,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推出各自的区域高校分类体系。上海市的“十二宫格”分类体系最具代表性。上海市根据高校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主干学科专业集聚度,将区内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以及“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交叉组合形成“十二宫格”分类体系。中国其他各省级行政区的高校分类体系与此大同小异,基本上以“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大高校类型为基本框架。
应用型大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学类型。这种新的大学类型强调与市场、产业、行业和岗位群的紧密结合,其主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创业型大学、技术本科、教学服务型大学等。应用技术大学属于应用型大学的范畴,强调技术的积累、研发和传承。“应用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逻辑上是属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