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林(1966-)
江西省赣县人。南京大学毕业。作家。历任中共赣县县委统战部秘书,政协赣县委员会文史委副主任,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赣县文联副主席,赣县作协主席。是江西省民协会员、
赣州市作协理事。
人物作品
叶林的著作主要有《客家民俗风情》、《我是客家人》、《我是客家人》、《客家古村白鹭》、《赣县古今名人纪事》等。
人物事迹
叶林是一个典型的赣南客家人。他唱着客家童谣,听着
赣南采茶戏,吃着
黄元米馃长大,对乡土文化有十分浓厚的兴趣。1990年7月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叶林回到了赣南这片养育了他的红色故土,走上了一条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宣扬客家文化的道路。从此,叶林开始穿梭于农家小院、乡间田野,听农民唱山歌、讲故事。
1998年,为了收集客家民间故事,叶林深入客家古村白鹭采风,翻阅当地家族族谱、走访当地老人、参观民居老宅。他在赣县
白鹭村一住就是整整一个月。有人认为,他这样一个大学生,整天和农民泡在一起,实在是有点大材小用,甚至有人觉得他这样是“不务正业”。面对这样的质疑,叶林很坦然地回应道:“我是学历史的,历史与民俗有太多的共性,所以也使我特别迷恋民俗,让我对民俗有一种冲动的激情。”在与白鹭古村村民的接触中,叶林深刻地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朴实,从客家山歌和民间故事里感悟到了客家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从一座座客家古屋解读岁月留下的沧桑历史。1998年,第一次白鹭之行后,叶林的个人专业学养与地方文史一下子碰撞出“热恋”的火花,诱发了他深入挖掘地方民俗和客家文化的激情,而且从此不愿收手,像一个辛勤的渔夫一样,每日不停地在民间文化的大海里撒网、捕捞。从那以后,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客家文化就成了他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
客家文化有着辉煌灿烂的过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客家古村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赚钱,使得客家文化习俗的传承遭遇瓶颈。因为得不到重视,传承了千百年的客家文化,到如今却面临尴尬局面。怎样才能让客家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怎样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客家文化的研究、传播和保护工作当中?怎样将客家文化弘扬发展下去?客家文化发展的未来成了叶林的一块心病。
2004年,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
赣州市举办。面对这次推动客家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叶林欣喜万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赣南客家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当中。2003年10月至2004年底,他参与了客家文化城建设和第十九届世客会的会务工作,全面参与了客家文化城软件建设各个项目的设计创意和综合协调,并且承担了《客家摇篮赣县丛书》的编校工作。由于客家文化城要保证在第十九届世客会前竣工投入使用,建设时间相当短,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为了确保软件建设各项任务和如期完成。叶林他们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干,这样的生活持续400多天,一直坚持到客家文化城竣工。
为了开发和弘扬传统客家文化,叶林和同事还进行了
赣县区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整理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工作,参与了《客家民俗风情》和《我是客家人》两本介绍客家文化的乡土教材编写工作。叶林当时仅用三周时间就完成了客家知识读本《我是客家人》一书的编写(客家摇篮赣县丛书和这本书都是视为客家文化城建设的相配套工作来做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天天工作到下半夜。他还记得《客家古村白鹭》一书出版后,一位退休干部紧紧地抓住他的手,激动得颤抖着声音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把这些东西写出来!”
除此之外,叶林还把学校和机关单位变成宣扬客家文化的大讲堂。在赣县城关三小,他讲的客家俗语故事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感受客家文化,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而穿插在故事里的一些客家方言和童谣,则培养了孩子们对客家文化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校园里深受欢迎的叶林在机关单位里同样也是一位“红人”,因为他能将客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让客家文化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实际作用。
因为在弘扬客家文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叶林被赣县县委、县政府评为客家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被赣州市委、市政府评为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暨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组织服务工作先进个人,被评为“2006—2007年度省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面对这些荣誉,他觉得这只是对他过去一些工作的肯定,谈到今后的工作,他表示既感到欣慰,又有一些忧虑。
随着世客会在
赣州市的成功举办,人们对客家文化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对客家文化的保护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文化的东西是不断变异和消亡的东西,特别是根植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济的农耕文化,随着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冲击,加上一些段时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传统文化正以惊人速度消亡。一位作家说过:我们手中的笔,跟不上传统文化消亡的速度。精美绝伦的古建筑倒了毁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仪式以及地方方言都在加速度地消失,需要一个载体尽量地留住一点什么,俗话说:“常念旧情,常想老理。”很多传统的东西,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文明,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对于中华民族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仍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借鉴作用,有的文化遗产还有直接的开发价值。一种文化形态或者一种文化财富的消失,正像自然界一个物种的灭绝一样,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是多么令人遗憾。
现今,已经有一些珍贵的客家
民俗音乐、俗语因此失传。其中最令叶林感到遗憾的是没能将20世纪90年代中期
江口县一位客家老人吟唱的一段客家山歌保存下来,现在那段山歌已经随着老人的离世而失传。每当想起此事他都会懊悔万分。这就不能不使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文化人产生一种文化忧患意识,一种抢救和保护乡土文化的紧迫感。为了搞赣县苏区革命旧址普查,他走了十几个乡镇的30多个村,为了寻找到当年的赣县苏维政府的所在地百岁坊,他在赣县田村(万人自然大村)冒着大雨整整找了一个下午,一行人淋成了落汤鸡。为了保护这些世代相传的客家
民俗音乐,他四处寻访客家乡亲,学唱并记录下1000多首客家民歌。他还正在着手赣县书画协会、赣县音乐舞蹈协会等民间文艺组织的恢复组建工作。
谈到自己今后的工作重点,叶林表示:“一是突出红色文化,结合红色历史、革命旧址、革命文物和革命旧址保护等方面做一些文字工作,深挖
赣县区的红色文化底蕴,为建设红色文化大县和发展红色旅游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二是继续文学创作,通过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客家人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最近已经完成了《赣县古今名人纪事》一书,并正在着手编写客家俗语故事,准备搞一个系列,以散文、小说的形式来介绍赣县、
赣州市各地流行的一些俗语,希望作品有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再创作,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作品显得更加深刻、生动。三是希望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方面做一点工作。比如为民间文化杰出传人
刘盛涵写个人自传,将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食贡’,以及独具特色的‘云灯舞’推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总之,为了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会一直做下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