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藻
铜藻
铜藻(学名:Sargassum horneri),又称柱囊马尾藻、草茜、竹茜菜,是一种大型褐藻,主要分布在中国暖温带海域的浅海区,也常见于日本韩国及中国北方海域。铜藻在冬末、春初大量繁殖,每天可以长约一公尺,最长可达十公尺。
形态特征
铜藻的藻体呈黄褐色,树状,枝叶繁茂,高度可达0.5~1米,最长可达7米。主枝为圆柱形,下部有数条纵走浅沟,直径1.5~3毫米。互生、对生分枝,吟片披针形,中肋及顶,锯齿深裂。柄细长。气囊圆柱形,长0.5~1厘米,直径2~3毫米,两端尖细,冠吟羽裂,中肋及顶,固着器裂瓣状。生殖托圆柱形,有短柄,雄托长4~8厘米,直径1.5~2毫米;雌托长1.5~3厘米,直径2~3毫米。生长在风浪较大的干潮线以下至3米处的岩石上或低潮带石沼中。生长盛期为3~5月。
分布范围
铜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温带海域,但分布区南可至香港特别行政区。2003年也在美国加州被发现,由脱氧核糖核酸分析显示其是由来自濑户内海的商业船舶带来的。2006年4月,圣卡塔利娜岛的几处海湾也发现了铜藻的族群,推测是由本土的商业或休闲用船只传播而来,短短数年中这种外来种马尾藻就遍布了该岛的背风岸。安那卡帕岛、圣克利门蒂岛、圣地亚哥海岸线乃至较北方的瓜达卢普岛都有报导指称有铜藻分布。
栽培
(一)室内中间培育苗池2.8m×1.0m×0.5m,池壁地底铺白瓷砖,自然光2000~3000勒克斯,无控温设施,苗帘平铺,水位控制在30~40cm。幼孢子体附着24h后采用微流水,日流水量10~15m3。每3天冲刷苗帘一次,同时清除海鞘、杂藻,培育期间每个月定点采样镜检,监测观察苗种发育情况和生长情况,测量与计数,后期每15d采样一次。
(二)室外中间培育
潮间带围塘培育围塘设计水深5m,自然纳水水深3m,大潮大干潮时水深0.9m。32座藻礁整齐排列池底,礁距为1.2m和0.5m,400片大楞瓦两两成“∧”型棚整齐排列,棚柜0.3~0.5m,移室内苗帘32片于围塘,其中8片苗帘培养水深0.5m,24片平张挂藻礁钢筋框架顶端,距池底0.8m。轮胎绳吊养距池底0.2m,石块和PⅤ管铺设池底。培育期间定期定点观察幼苗生长动态。海区筏式培育浮垃圾少,水流畅通但相对平缓,无污染影响,雨季无大量淡水注入。
1.培育设施
苗种培育筏架采用浮筏式,间距控制在200~250cm,筏架排列要求与潮流方致,水深要求在20cm左右。
2.苗种规格要求
室内苗种培育5~7d,苗种规格达到3~5mm时就可以下海培育。
3.苗种培育管理
①清洗:海区苗种培育期间,防止淤泥附着沉积影响苗种生长,一般前期要天用水枪喷洗布帘一次,后期每隔2~3d喷洗一次,水枪流量以去除淤泥而不影苗为准。早期(苗种规格1cm以下)流量小,来回喷洗2~3遍去除淤泥。
②日常管理:及时清除漂浮垃圾,防止大型垃圾刮擦苗帘导致苗种损失;整育筏架和苗帘,防止筏架和苗帘脱落或翻转。
③生物保护:苗种规格3cm以下阶段,尽量留存裂片石以利于保护苗种度长和敌害影响,当9月中下旬海区水温下降时,尽量去除布帘上的裂片石莼以利三种快速生长,及时分苗、夹苗和养殖。
④敌害防治:苗种规格3cm以下阶段,以预防淤泥沉积、藤和杂藻附着为主要采取水枪喷洗苗帘;苗种规格3cm以上时,如果发现敌害生物,可以采取淡泡的方法进行处理,浸泡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为宜。
⑤规避台风:南麂列岛海区每年受台风影响严重,需要及时采取规避措施。来临前将培育筏架和苗种转移至安全海区,要求海区确保无污染,严禁将苗种移染严重的避风港内。切忌将苗种移入育苗室内,盛夏高温季节,室内水温高于海温至少2℃,而且无法保证足够的流水,极易受到热伤害。另外,也可以准备好石块或水泥块,固定在筏架上使筏架下沉1~2m水深,加固培育筏架和苗帘,同时在水面做好明显的标记,便于台风过后及时恢复和整理。
⑥及时分苗和夹苗:到9月中下旬,海区水温开始下降,苗种规格达到5cm以上时,应及时分苗和夹苗,取大留小,有利于小苗快速生长达到分苗夹苗规格要求。
用途
铜藻在繁殖期数量繁多且繁殖迅速,有潜力做为生质乙醇的原料。此外,铜藻也可作为制胶工业的原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栽培
用途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