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土曼
新疆维吾尔族使用的铁制农具
坎土曼(kantuman),又名砍土镘,是中国新疆少数民族的一种铁制农具。
坎土曼由木柄和铁头两部分构成,木柄长约100—120厘米,铁头呈盾形,大小不等,重量在2—5公斤之间。坎土曼具有锄地、挖土等多种用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农奴向贵族领得“份地”时,也领取一把坎土曼,作为整年为贵族服劳役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疆的农耕进程中,坎土曼的作用突出。
历史沿革
坎土曼的历史久远,新疆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用石片打磨的器具便有坎土曼的雏形。早期可能用于挖地穴等,后来逐渐演进为农耕工具。在库车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上,一些描绘世俗生活的场景中就有肩扛坎土曼的百姓形象。
清代的《西域见闻录》和《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对坎土曼的记载为“恰特满,形似铁镢,其头甚圆。以枣木为直柄,用以垡土开沟,并引沟水灌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南部还保存封建社会庄园制度的墨玉县等地区,农奴向贵族领得“份地”时,也领取一把坎土曼,作为整年为贵族服劳役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维吾尔族农民翻身做主,用坎土曼创造新生活。在新疆的农耕和绿洲文明进程中,尤其是在南疆,坎土曼的作用突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坎土曼难以完成大面积农田种植的任务,坎土曼逐渐被新型农具、机械农具所代替。
工具样式
坎土曼由木柄和铁头两部分构成。木柄长100—120厘米。铁头呈盾形,大小不等,大的长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重3—3.5公斤;小的长约25厘米,宽约20厘米,重2—2.5公斤。铁头的硬度由铁质、火候、淬火等因素决定。坎土曼的锻造很讲究,要打出锅底形的弧度,以便“兜得住”土。刃口要加钢,以保持锋利,要掌握好热处理,以免卷刃、崩刃。新疆各地的坎土曼,在形状方面各具特色。从形状上看,南疆的坎土曼顶端有弧度,而北疆的呈矩形。
工具作用
在东疆和北疆的一些农村,农民挖土时用坎土曼,装土时用铁锨,职能分工相对明确,劳作时要带上这两种工具。在南疆,农民挖土、装土都用坎土曼,劳作时只需要带这一种工具。坎土曼同时具备了铁锨和锄头两种工具的功能,有锄地、挖土等用途。坎土曼可以翻地、挖渠筑埂、装撒肥料、松土锄草、引水灌田等,有“万能工具”之称。
文化价值
麦麦提艾力·吾布力卡斯木家族从清末到现在,一直依靠传统铁器手工打制营生。伴随着从2010年开始的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改造,麦麦提艾力·吾布力卡斯木家的打铁铺旧貌换新颜,但由土灶、炉火与的捶打声构成的历史肌理,都被完整保存了下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铁器制作技艺,集制作、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铁器制作合作社,在喀什老城的坎土曼巴扎正式成立了。这里出品的铁器不仅在全疆小有名气,而且合作社也成为了喀什古城的一大旅游打卡点。坎土曼巴扎铁业社内含大小不一的模具,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既有传统农作工具坎土曼等,又有现代工艺品。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工具样式
工具作用
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