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儿
顾城与妻子谢烨合作的小说
《英儿》是顾城与妻子谢烨(笔名雷米)合作的纪实小说,由华艺出版社于1993年11月出版,书中主人翁与作者同名,全书以女主人公英儿和顾城的相恋为缘,展现了一个现代离世者的极端心理和异常恋。该书也被评论界称为一部真切的情爱忏悔录。
小说主要讲述了顾城、他的妻子谢烨以及他的情人英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生活写实。顾城与英儿在离别前定情,后二人与谢烨移居新西兰小岛,追求理想生活。因理念不合,顾城与谢烨冲突加剧。谢烨助英儿来岛,三人关系复杂。顾城情感纠结于二女间,对女孩恋情有特殊幻想,致情感扭曲。后英儿私奔离岛,顾城重伤其妻谢烨后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身亡,这段关系以悲剧收场。
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杀妻自缢后留下的遗作《英儿》,使女主人公“英儿”在一夜之间成了备受争议的人物。小说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构筑成童话般的理想世界,在一定深度上折射出顾城童心般的心理路程。《英儿》毫无顾忌的滥情基调,既是文学创作自然主义的表现,又是顾城极端自我的真实流露。
创作背景
1988年,顾城夫妇赴新西兰前夕,李英向顾城表白心迹。1990年,受顾城夫妇邀请,李英移居新西兰激流岛,形成三人同居状态。1992年,顾城夫妇赴德,李英留岛,后与英国移民约翰成婚移居悉尼。谢烨原以为自己的家庭可以从此恢复到曾经的和睦,而李英的离岛让顾城崩溃。谢烨建议顾城写一部忏悔录,即《英儿》。《英儿》的创作却完全背离了谢烨的想象,顾城用近似呓语的独白回忆了他与李英的感情,也终于让谢烨不再留恋这段婚姻。顾城曾说他写《英儿》就是为了“解释一些想解释却无法解释清楚的事”。
角色简介
内容简介
相识与告白
顾城在离国前夕和妻子谢烨去看望他们都很喜欢的女孩——英儿。尽管他们认识了很久,但只见过三面。在1988年顾城谢烨即将前往新西兰前的前一天,英儿担心自己的心意再也无法传递给顾城,便当着谢烨的面向顾城告白。
离开与迁徙
顾城和谢烨离开中国后,游历了多个国家,1988年冬天(大约六七月份),顾城夫妇决定隐居新西兰激流岛。此举是追求一种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同时可能也是为了逃避国内的纷扰和寻找创作上的灵感。顾城夫妇在激流岛上买下了一处破旧的木屋,并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养鸡、画画、从事文学创作,过着相对简单而自由的生活。在岛上,他们努力实现自给自足,种植蔬菜、养鸡等,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
冲突与变化
谢烨不仅喜欢英儿,还无私地帮助她。 她进城以自己的名字为英儿做了担保,并拿出仅有的钱为英儿买到了新西兰的往返机票。1990年,顾城先后把谢烨的弟弟、顾城的姐姐,还有英儿带到了岛上。这些亲友的加入,使得岛上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1990年7月5日,英儿离开北京,应顾城谢烨夫妇的邀请前往新西兰激流岛,妻子谢烨默许了英儿与顾城的情人关系,三个人生活在了一起。英儿来到岛上后,与顾城和谢烨一起生活,但三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复杂而微妙。
去往德国
1992年3月,在谢烨的积极鼓动下,顾城应DAAD学术交流基金会的邀请与妻子一起前往了德国,独留英儿在激流岛。大概在德国将近一年的时候,顾城接到了英儿离岛的消息。顾城的反应令谢烨始料不及,他整个就是一个伤口,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英儿的离岛对顾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始更加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创作也变得更加深沉和痛苦。同时,他与谢烨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情感纠葛与结局
之后,英儿同在岛上教她英语的英国移民约翰结婚,婚后就去了悉尼。而顾城无法摆脱对英儿的感情,但又无法忽视对谢烨的责任和愧疚。最终,这段关系以悲剧收场,在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激流岛上自己的住所内,用斧头砍死了妻子谢烨,然后自杀身亡。
出版历史
作品赏析
《英儿》叙述语言风格是贴近一个敏感多情、偏执癫狂的诗人人格的,也是神经质诗人内心的声音。鉴于《英儿》多重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的叙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三重人格理论也许能够做出解释。作为《英儿》中的主要发声叙述者,“G”的三层人格结构呈现出复杂的交缠状态,此种交缠推动“G”的个人行为倾向在矫正和放纵的激烈对抗中形成,即选择悖逆社会伦理,走向其情爱乌托邦构建终局。在“G”本我人格深层的引导下,无意识发挥了效用,使其忏悔录充溢着对李英的爱恋,违背其初衷。鉴于《英儿》文本书写与诗人顾城现实生活的高度吻合,且该文本具有自述的性质,文本的主要叙述者“G”和诗人顾城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文本的虚构性和叙事、情感的真实性和谐统一,但读者普遍认为“G”和顾城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一致性。
《英儿》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热潮”中,顾城以抒情性语言和不可靠叙述模式书写了海外华人的悲情恋爱故事。然而人们对作者突然死亡的过多舆论热情抑制了对其小说的诗性分析。在《英儿》书稿面世时,就有相关人士大声疾呼应该重视这部作品的诗学价值。应该通过剖析文本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作家的艺术秘密。小说作为生命的原始叙事,不是要给予人们去探索作者生活经验的机会,任何个体的生活经验都比小说叙述的内容更丰富更真切。话语的叙事结构组织经验并赋予粗粝现实经验以特定的美学意义。《英儿》全书保留了诗歌语言的抒情特质,其最大的叙事特色在于不可靠叙述模式产生的现代性不确定性含混美学意义。不可靠叙述者的设置、双重叙述声音的张力、唯美诗性的语言营造了较大的阐释空间。与同时期中国同类小说相比,《英儿》的叙述开放性与含混美学凸显了小说的现代性文体意识。
《英儿》以浓郁的深情,绝妙的结构,诗意盎然的文字构建了奇异的情感乌托邦。小说的主人公都不愿长大,试图跨越世俗和年龄的界限,与自己倾心的女子过“世外桃园”般的情感生活。然而在经历了令人叹惋的情感漂流之后,他们所追寻的情感乌托邦都以幻灭收场,最终一切繁华归于空虚的结局。顾城在小说《英儿》中所描绘的情感乌托邦的幻灭,则在现实中“上演了”。《英儿》是《红楼梦》与《洛丽塔》的混合体。作者顾城执着地追寻着“女儿梦”。而顾城对“女儿梦”的执着,在实质意义上又与亨伯特对美少女顽固的迷恋有相通之处。在文本操作上,同样作为情爱忏悔录的《英儿》也与《洛丽塔》有相通之处。小说彻底打破了讲故事的叙事模式,而是以情感逻辑相联系。小说共分三部分、64个小节和一个指南,各小节之间没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是用“意识流”的手法将残缺的生活细节和心灵感悟连缀在一起,“拼贴”出互相交集的故事。从内容上讲,小说各部分之间又构成了对话和解构关系,也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在小说的“本书指南”和第一篇“引子”中,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在追寻一个注定要幻灭的情感乌托邦如果我们将视野超越文本,现实中诗人杀妻自缢的悲剧与小说对应,又构成第三层解构关系,使小说的意义超越了文本本身,而上升为持久的文化意义和人性探讨。另外小说是以死人的视角写作整个文本,这在小说创作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作品影响
2024年,《花城》与《随笔》杂志创刊45周年,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携手两刊于8月17日在南国书香节隆重举办“万象向南”庆典及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颁奖典礼。庆典回顾了《花城》以独到视角首发的文学佳作,如顾城《英儿》、路遥《平凡的世界》等,这些作品不仅深刻影响了文学史,更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清新之风。
作品评价
《英儿》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它似梦非梦,真假难辩,就象顾城朦胧诗那样百思不得其解,那梦呓般的叙述,诗意般的描写,构筑成童话般的理想世界,在一定深度上折射出顾城童心般的心理路程。其上篇为“英儿没有了”,下篇为“英儿手上有一个苹果”,而大多篇什与内容都是写情(性)记梦,总的思想主题在于表现作者的生死与理想追求。《英儿》书中有大量描写到性爱的娱悦,渲染了寻欢作乐的放荡,甚至鼓吹了一夫多妻的合理,鞭挞了现行婚姻的压抑。《英儿》毫无顾忌的滥情基调,既是文学创作自然主义的表现,又是顾城极端自我的真实流露。--《 都市新散文》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角色简介
内容简介
相识与告白
离开与迁徙
冲突与变化
去往德国
情感纠葛与结局
出版历史
作品赏析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