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代存》选用了书信体形式,拟发表“牛天赐”寄给两位作者和其他朋友们的信件。在纪念
老舍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
上海图书馆的张伟、黄志伟在一九三七年的《北平晨报》上发现了一部老舍的长篇小说佚稿——《天书代存》。这是老舍于一九三六年作为《
牛天赐传》的续篇,和
赵少侯先生合创。
本卷收入话剧、诗和幽默小品。收入了《
猫城记》和《离婚》两部长篇小说。话剧收入《大地龙蛇》《龙须沟》《
茶馆》和《宝船》4部,诗收入新诗3首和旧体诗32题,幽默小品收入53篇。这些作品有对旧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同情与哀怜,有对新社会人民幸福生活的讴歌,有对爱国志士在民族危难之际所作出的奋争的赞颂,也有对日常生活小事充满情趣的描述。
得一字一字的说明这四个字:天——书——代——存。“天”代表牛天赐;“书”是书信的书;“代”当代替讲,即狗拿老鼠多管闲事之意;“存”就是《
胡适文存》的存。这么一解释,再把它们加在一起。就须象个书名,而且是个很不坏的书名:《天书代存》,念起来声音很响;《天书》又满有《
推背图》、《
烧饼歌》等字样所带着的神秘,而“代存”也和“亲善”一样有点鬼鬼祟祟,正自迎时当令。起个书名,有时候比写一大本书还难。特别是在这事事需要漂亮广告的时代。《天书代存》无疑的是个好书名,那么,它的内容如何,几乎可以不必过问了。这是个值得高兴的事。
《
牛天赐传》小说刚问世,
老舍的朋友、出身于浙江杭县驻防旗营的
满族作家
赵少侯,便主动找上门来,表达愿与老舍合作,续写《牛天赐传》。据老舍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指赵少侯,——引者注)原来也是个崇拜
牛天赐的,知道的事儿——关于牛天赐的——并不比我少。”二位满族作家一拍即合,在那个难以在作品中直接了当地写满族的年代,他们想要继续不事声张地写他们想写出来的故事。这部已经落笔合作的续书,连名字都被确定得有那么点神秘色彩,叫“天书代存”,《天书代存》的创作计划,因为二位作者的日程安排问题,只是刚着手实施,就被搁置了。
老舍从年轻时就开始自学英文,5年的
英国生活使老舍的英文达到了掌握自如的程度。1929年起他又开始向法文和拉丁文进军。在
山东大学任教后,他又向赵少侯学习
法语。赵少侯当时是学校为数不多的法语教授。据老舍的学生章棣回忆:“舒先生求知欲很强。有一次赵少侯先生上法语课,我们发觉他也在旁听。后来他向别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要扎扎实实跟赵先生学法文,以便得到更多的知识。’他的这种好学精神,让我们对他更加尊敬。”
赵少侯不仅是翻译家,而且还是一位作家,他和
老舍就合作写过一部未竟的长篇书信体小说《天书代存》。老舍在《\u003c天书代存\u003e序》里,解释了“天书代存”四个字的含义,介绍了与赵少侯计议合编《天书代存》(即《牛天赐续传》)的有关情况。其中说:“《
牛天赐传》在《
论语》上刊登完。我很愿意写……可是,我抽不出工夫来写。”后来,还是赵少侯出了个主意,他说:“把你我所存的信都放在一处,然后按着年月的先后与信里的事实排列一番,就这么原封发表,即省得咱们动笔,又是一部很好的材料。”两人已经写好了几千字发表在《
北京晨报》副刊“文艺”上,于1937年1月18日至3月29日连载,但未刊完即中辍,共发表二万字左右。
老舍在《我怎样写\u003c牛天赐传\u003e》一文中道出了中辍的原因:“这个暑假里,我俩的事情大概要有些变动,说不定也许不能再在一块儿了。合写一个长篇不能常常见面商议就未免太困难了,所以我俩打了退堂鼓,虽然每人已经写了几千字。事实所迫,我们俩只好向牛天赐与喜爱他的人们道歉了!以后也许由我,也许由少侯兄,单独去写;不过这是后话,最好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