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选6号由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选育,1996-1998年筛选出性状稳定的优良株系“98-8-6”并混系留种。1999年和2000年参加该校中品比试验,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遂定名为“安选6号”。特点无芒,平均每穗多6~8粒,着粒较密,千粒重增加1克左右,2004年初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皖稻115。
安选6号系选育者为石英尧、
陈多璞、燕宁等。1996年从大田种植的中籼稻9311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选60株变异株,1997—1998年连续2年进行株系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性状稳定的优良株系“98-8-6”并混系留种。1999年和2000年参加该校中籼品比试验,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遂定名为“安选6号”。与9311相比,其主要特点是:无芒,平均每穗多6~8粒,着粒较密,千粒重增加1克左右,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明显增强,株高和生育期相近。2004年初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皖稻115。
1999年在该校中籼品比试验中,单产560公斤/亩,比
汕优63 535公斤/亩增产4.7%;2000年在该校品比试验中,单产578公斤/亩,比9311 550公斤/亩增产5.1%。2001年和2002年在省中籼区试中,平均单产分别为533.9公斤/亩和577.0公斤/亩,比对照种汕优63分别减产2.38%和增产1.41%,增、减产均不显著。2003年参加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单产479.6公斤/亩,比对照种汕优63增产0.73%。三年“中试”平均单产536.8公斤/亩,与
汕优63 537.5公斤/亩相当。
2002年经统一送样由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精米率(72.1%)、粒长(6.6mm)、碱消值(7.0级)、胶稠度(70mm)和
蛋白质含量(11.0%)5项指标达部标一级;长宽比(2.9)、垩
白米率(9%)、垩白度(2.3%)、透明度(2级)和
直链淀粉含量(13.5%)5项指标达部标二级;
糙米率(79.0%,部标2级为\u003e79%)和整精米率(53.9%,比部标2级54.0%仅低0.1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与部标2极相近。
在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3年平均值),全生育期141.6天,比
汕优63长3.4天,属中籼中熟偏迟类型。株高115.8cm,
茎秆健壮,分蘖力中等,中片挺举浓绿,长相清秀,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5.3万,平均每穗155.5粒,结实率84.8%,谷粒细长,无芒,千粒重29.5克,米质优。
合理施肥,科学管理:该品种耐肥抗倒,需肥量较大,中等肥力田块施纯氮15公斤/亩左右,并合理搭配磷钾肥。施足基肥,早追分蘖肥,后期视苗情轻施穗粒肥。在水浆管理上,栽后浅水促蘖,够苗(22万/亩)晒田,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干湿交替,其谷粒较大,不宜断水过早。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