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芹
伞形科当归属植物
拐芹(学名:Angelica polymorpha Maxim.),别名拐子芹、倒钩芹、紫杆芹(辽宁)、山芹菜(辽宁、山东)、独活(山东)、白根独活(东北植物检索表)、拐芹当归(东北草本植物志),是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米。分布于中国东北各地及河北省、山东、江苏省等省,朝鲜日本也有分布。生长于海拔300米至2,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杂木林下、灌丛间、山沟溪流旁及阴湿草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拐芹的根为圆锥形,径达0.8厘米,外皮灰棕色,有少数须根。茎单一,细长,中空,有浅沟纹,光滑无毛或有稀疏的短糙毛,节处常为紫色,叶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分裂,叶片轮廓为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15-30厘米,宽15-25厘米;茎上部叶简化为无叶或带有小叶、略膨大的叶鞘,叶鞘薄膜质,常带紫色。第一回和第二回裂片有长叶柄,小叶柄通常膝曲或弧形弯曲;末回裂片有短柄或近无柄、卵形或菱状长圆形、纸质,长3-5厘米,宽2.5-3.5厘米,3裂,两侧裂片又多为不等的2深裂,基部截形至心形,顶端具长尖,边缘有粗锯齿、大小不等的重锯齿或缺刻状深裂,齿端有锐尖头,两面脉上疏被短糙毛或下表面无毛。复伞形花序直径4-10厘米,花序梗、伞辐和花梗密生短糙毛;伞辐11-20,长1.5-3厘米,开展,上举;总苞片1-3或无,狭披针形,有缘毛;小苞片7-10,狭线形,紫色,有缘毛;萼齿退化,少为细小的三角状锥形;花瓣匙形至倒卵形,白色,无毛,渐尖,顶端内曲;花柱短,常反卷。果实长圆形至近长方形,基部凹入,长6-7毫米,宽3-5毫米,背棱斑胸短翅蝗莺状,侧棱膨大成膜质的翅,与果体等宽或略宽,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油管狭细。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围
拐芹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各地及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等省,朝鲜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生长习性
拐芹宜生长于山坡、沟塘、阔叶林下等较为阴湿肥沃地。
繁殖
根据气候特点选择秋播或春播,春季易发生春旱的地区应当选择秋播,土壤结冻前播种完即可;春播宜早,早播土壤情好利于出苗,春播清明节过后即可下种,也可以根据当地气温而定,白天气温达到15℃,晚间稳定在5℃以上,或者土壤解冻深度20厘米以上。无论是秋播还是春播,播后尽可能用薄稻草帘或细松针覆盖,既能降低土壤板结程度,又利于保湿和出苗,幼苗出土时撤下。
栽培技术
出苗后先间苗,再定株,株距大于25厘米,单株或双株均可,行距(播)大于30厘米,育苗移栽参考此数据。田间管理主要是除草、中耕、追肥,培土。一、二年生的植株只有基生叶,二年生的植株中有个别抽开花现象,若以生产药材为主的适当增加肥力,抽薹的植株要打顶(较嫩的收集起来制成干菜)使根粗壮;食用应以植株鲜嫩为主,早期主要是注意水的调控,采食后期增加肥力,保证第二年生长粗壮。秋季植株枯萎后清理田园,大面积种植适当加盖腐熟筛细的畜肥,厚度1-1.5厘米,或较薄的防寒土,以保护越冬芽顺利越冬。
危害与防治
常见的病害较少,雨季防涝,防治烂根(根腐病),必要时根部浇灌70%多菌灵500-6000倍液或甲托、百菌清等。地下虫害主要是地老虎蚕食根,严重时用45%的乐果600-800液灌根;地上害虫主要是习称柳沫蝉(胸沫蝉的一种)吸食茎中的养分,用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等杀虫剂喷杀。如果害虫较少、危害程度不大可以不施药,地老虎可通过植株萎蔫或倒伏症状判断,然后人工挖捕。
用途
辽宁省有些地区4-6月采集幼苗作春季山野菜,供食用。
植物研究
根据从瑞典Mus. Bot. Upsaliense借阅的H. Wolff订名的 Angelica sinuate Wolff的模式标本(河北省小五台山,杨家坪,Harry Smith no. 322)观察,以及原始记载的对照比较,该种的叶轴及小叶柄膝曲或弧状反卷,叶柄下部膨大成长筒状半抱茎的叶鞘,无毛;茎上部叶简化为无叶或带有小叶而略膨大的叶鞘,叶鞘质薄,常带紫色;叶的末回裂片菱状长圆形,常3裂,两侧裂片又多为不等大的2深裂,薄纸质,叶缘有深浅不等的重锯齿;伞辐11-20。以上特征均与Angelica polymorpha相同,故将Angelica sinuata列为Angelica polymorpha的异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志库.中国生物志库.2024-09-24
polymorpha.植物智.2024-09-24
拐芹.中医世家.2024-09-2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习性
繁殖
栽培技术
危害与防治
用途
植物研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