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轮车越野赛
小轮车越野赛
小轮车越野赛是在7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自行车越野运动。由于它的车型比较少,轮胎比较粗而且比赛的赛道也和越野摩托车所用的赛道十分相似,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基本信息
小轮车,英文叫做Bicycle Motocross,简称BMX ,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
赛事介绍
亚兴起的一种新型自行车运动。当时摩托车越野运动在美国风行,青少年喜爱这项运动但又无力支付较高的费用,便按照摩托车越野的方式用人力驱动的小轮车在自建的赛道上进行比赛。2003年6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将小轮车列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下设 男子竞速和女子竞速两个小项。BMX小轮车是一项新兴的自行车运动,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现在是国际自盟七个分项之一,即公路、山地、场地、自行车越野、检验赛、室内自行车和BMX。就运动水平而言,美国目前最高,欧洲次之,亚洲开展这个项目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在中国开展仅有几年的时间,目前还没有组成专业队伍。
BMX的全称是BMX,全名是BICYCLE MOTOCROSS(自行车越野),它是在70年代中
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自行车越野运动。由于它的车型比较少,轮胎比较粗而且比赛的赛道也和越野摩托车所用的赛道十分相似,所以有了这个名字。这项运动很快在青年人中流行起来,到了80年代中期大多数年轻人深受滑板文化的影响,觉得只在泥地里比赛太过单一了。
所以当一个叫BOBHARO的年轻人在前后车轮的两旁安装了四根金属管,玩家们就可以借助这几根管子做出许多新的花式了。于是开始把BMX拿到平地,滑板的场地里玩,而且玩的花式比滑板更多,跳得更高,更刺激了。它的名字也变成了BMX FREESTYLE(自由式BMX自行车)。这位年轻人后来就成为了世界知名自行车品牌Harobiles的老板。那四根装在两轮旁边的金属管也变成了现在每辆自由式小轮车必不可少的零件――火箭筒(pegs)。
小轮车分自由式小轮车(freestylebmx)和竞速小轮车(racingbmx)。他们的主要区别是在于车头装headset的位置。它有一个特殊的零件――gyro,它能使车头360度转动而竞速小轮车却不能。火箭筒也是竞速小轮车所没有的。
自由式小轮车(FREESTYLE)具体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最原始的Racing泥地竞速比赛。
第二种(DIRTJUMP泥地跳跃),利用泥土做成的坡度进行跳跃花式比赛。
第三种(STREET街道),利用模仿街道障碍的道具场地进行比赛。
第四种(HALFPIPE半管道),在半管道场地里进行跳跃花式比赛。
第五种(FATLAND,平地花式),在指定的平地里利用BMX车做各种平衡滑行的动作进行比赛。
BMX其实和我们平常骑的单车大同小异,只不过材料和性能不同。平常在街上看见的自行车大多数是26英寸和24英寸的,但BMX车是20英寸的。20英寸的自行车和人的比例刚好,可以变幻出许多花式动作。
项目起源
小轮车(BMX)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亚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它便以其独特的魅力
征服了全美国。那些对越野摩托车可望而不可及的青少年而言,这项运动可以使他们体会到在自建的越野跑道上驾车宾利飞驰的美妙感觉。虽然使用的是自行车,但不妨碍
他们充分体会那瞬间的撞击所带来的刺激与兴奋。对于青少年来说,BMX的花销相对低廉而且也不用去离家太远的练习场。
70年代初,美国建立了最早的BMX组织,这也被认为是BMX成为正式运动项目的标志。在其后的十年间,小轮车运动又传入了其他一些国家。1981年4月国际BMX联盟正式成立,1982年举行了第一届世界BMX锦标赛。到这时BMX这一独特的运动项目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由于这项运动与自行车运动有较多的相似,1993年BMX正式成为自行车运动大家庭的一员。
美国之后在欧洲,澳洲的一些国家BMX也有蓬勃的发展。但美国仍是这个项目的超级强国。小轮车在最近几年传入我国,在几个大城市也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爱好者。
小轮车发展至今,已经脱离了单一在练车场中进行比赛,而发衍生了更多的项目。具体分为五种:第一种是最原始的泥地竞速比赛。第二种(DIRTJUMP泥地跳跃比赛),利用泥土做成的坡度进行跳跃花式比赛。第三种称为(STREET 街道)利用模仿街道障碍的道具场地进行比赛。第四种(HALFPIPE 半管道),在半管道场地 里进行跳跃花式比赛。第五种(FATLAND,平地花式),在指定的平地里利用BMX车做各种平衡滑行的动作进行比赛。平地花式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它的动作有上百种,其中最基本的是车上静平衡,如后轮点地跳,前轮点地跳,擦轮,定车,飘,过桥等。初学者在提高静平衡能力后才能练习更高难度的动平衡,即在自行车运动中做动作。
BMX的车身一般采用合金制成,可以承受从几米高的地方摔下的冲力。设计上也有许多的特殊之处,如不受车闸线的限制,可以做360度转动的车把,前后轮都有可供脚踩的“火箭筒”等。一辆车只要环一些小的零件就可以做出不同的玩法,可以满足不同性格的人的需要。
技术分析
姿势
正确的骑车姿势是:上体较低,头部稍倾斜前伸;双臂自然弯屈,便于腰部弓屈,降低身体重心,同时防止由于车子颠簸而产生的冲击力传到全身;双手轻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稳车座位。
踏蹬
自行车运动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脚尖朝下式和脚跟朝下式三种。
自由式踏蹬方法:目前,一些优秀运动员大都采用自由式踏蹬方法。这种踏蹬方法,就是脚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根据部位不同,踝关节角度也随着发生变化。脚在最高点A时,脚跟稍下垂8~10度,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渐加大到B点时,脚掌与地面成平行状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用力逐渐减小,进入下临界区,肌肉开始放松,脚跟略向上抬起,到C点时,脚跟逐渐上提到15~20度;当脚回转到D点时又与地面平行,往上行,脚跟又向上提起。重新进入A点。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学原理,用力的方向与脚蹬旋转时所形成的贺周切线相一致,减少了膝关节和大腿动作幅度,有利于提高踏蹬频率,自然地通过临界区,减少死点。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对的放松。但这种踏蹬方法较难掌握。
脚尖朝下式踏蹬方法:目前不少运动员,尤其是短距离运动员采用脚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点是,在整个踏蹬旋转过程中脚尖始终是向下。这种方法踝关节活动范围较小,有利于提高频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自然通过临界区。
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脚尖稍向上,脚跟向下8~15度。这种方法在正常骑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数人在骑行过程中做过度性调剂用力时才使用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它的特点是肌肉在短时间内改变用力状态,得到暂短休息,达到恢复肌肉疲劳的目的。
骑行的基本技术--踏蹬技术
踏蹬动作是自行车运动中关键的技术动作,也是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动作。良好的踏蹬技术可使运动员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得到尽可能大的功率,达到高速度。为此,自行车运动员一定要在改进踏雕技术上狠下功夫。
踏蹬动作的用力分析
踏蹬动作是周期性运动,即在一个固定范围内,以中轴为圆心,以曲柄为半径,重复地进行运动。我们以一周为例,来进行受为分析:
当脚踏蹬到与地面垂直的A点时,作用力F的方向通过中轴(支点),它的力臂等于零,力距也就等于零,因此不做功,也就无法使自行车前进。我们称它为上死点(上临界点)。
当脚踏到B点时与水平面成45度,作用力F的方向如图所示。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力F可分为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与脚蹬杆垂直)与F2(沿脚蹬杆)两个分力。分力F2的作用方向通过支点(中轴),力矩等于零,只有F1才能作功。这时,产生动力矩M=F1Xd。因此,我们应设法加大分力F1,减少分力F2。因为F1=F? COS0,所以,0减小,F1越大,当0角为零时,COS0=1,F1最大,此时F1=F。由此可知脚的用力方向应尽量与脚蹬杆成垂直。其踏蹬方法应该是,脚跟下垂,脚尖稍稍抬起。
当作用力F与脚蹬杆处于垂直部位时,动力矩M=F?d,力矩最大,这是运动员踏蹬用力的最重要阶段。
当脚蹬转到D点时与图8所示的B点相似,只是方向有所变化,所以脚的用力也应随之改变。这时脚跟应向上抬起,脚尖下垂一些。
当脚蹬转到E点时作用力F的方向又通过支点(中轴),动力矩为零。我们称它下死点(下临界点)。
通过以上各点的受力分析可见,每踏蹬一周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临界区(上死点)。
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用力阶段)。
第三阶段:下临界区(下死点)。
第四阶段:回转阶段(放松阶段)。
沿着圆周进行踏蹬的力量都是通过切线来传递的踏蹬到每个阶段时,肌肉用力各不相同,两只脚交替进行踏蹬,当一只脚处于回转阶段时,另一只脚已进入用力阶段。踏蹬到上下临界区时,应尽量使肌肉放松,并尽量缩短在临界区停留的时间。
用力阶段是踏蹬主要阶段,运动员在这个阶段内使用的踏蹬力是自行车前进的主要动力。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内踏蹬力量愈大,车子前进速度就愈快。
回转阶段叫放松阶段。这段时间里一只脚踏蹬作功,而另一条腿主动向上抬起,不能给脚蹬任何压力。并利用抬腿短暂的一瞬间让肌肉放松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来用于作功阶段。有时需要采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动作给脚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只脚做功阶段的踏蹬力量,达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
脚掌在脚蹬上的位置
脚掌应平稳地踏在脚蹬上,脚蹬应在脚掌中部和脚趾之间,也就是脚掌正好踏在脚蹬轴上,脚掌的纵向与脚蹬轴保持垂直。鞋的前端可伸出脚蹬5一7公分左右(根据脚的大小决定)。
鞋卡子的位置应正好卡在脚蹬框上。鞋卡子要钉正、钉牢,皮条系紧。加强在用力时两脚的有机配合,帮助运动员正确地完成踏蹬动作。
北京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上,山地车和小轮车共设四个小项,分别为男女山地越野
赛和小轮车男女越野赛。
山地车越野赛是运动员在规定的山路赛道上集体出发,根据赛道的难度由裁判团来决定运动员所完成一定时间的骑行里程,最终以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先后顺序决定排名的比赛。
比赛中,除相同状态下的同队运动员可以相互帮助,运动员不得接受赛事规定以外的任何帮助,否则取消比赛资格。裁判团将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补给区和修车点位置。补给只能由本队工作人员徒步完成,他们和运动员之间不允许有身体接触。
山地越野赛选择的路线通常是由下山路段、爬山路段、乡间路段、砂石路段、森林路段和短暂的柏油路段组成的5公里至6公里长的环形赛道。赛道上每隔1公里设一个标志牌,标明距离终点的公里数。
小轮车比赛有计时排位赛、淘汰赛(1/4决赛、半决赛)和决赛三个阶段。男子比赛中,通过计时排位赛产生的32名运动员按成绩分组,进行1/4决赛和半决赛,最后产生八名选手进行决赛。女子则是计时排位赛产生的16名运动员分组进行半决赛,产生八名决赛选手。计时排位赛中,运动员单独出发,骑完赛道全程计取时间,比赛两次,取最好成绩进行排名。淘汰赛中,每组运动员同时出发,以到达终点先后顺序排定名次,比三轮,名次之和较小的前4名晋级。决赛则是运动员同时出发,以到达终点先后顺序排定名次。
小轮车比赛中,运动员不得有意令自己身体的任一部分或自行车的任一部分与其他运动员的身体或自行车进行接触,以阻碍对手、超过对方或掩护另一名运动员超过对方为目的。否则,视情节给予违规者警告、降低名次和取消比赛资格等处罚。
小轮车赛场由直道、弯道和多个障碍组成。赛道的起点出发段宽度不少于10米,在整个赛道的任一地段宽度不少于5米。
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中,小轮车赛车和其他几个分项所使用的赛车不同,且车辆必须使用有效的后闸。运动员要根据赛事的规定使用脚踏和专项鞋。在车把(横管)、车把立管(连接把和前叉)和车架应配有防护垫。场地自行车不能使用活飞轮、变速器和刹车装置。
此外,小轮车选手在赛道上骑行时,也必须使用全盔、袖长至手腕处的长衫、在脚处能收紧裤脚的长裤、全包的分指手套以及必要的护甲。而其他分项选手只需戴安全头盔,穿带袖的骑行服和短裤
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著名影片《E.T.外星人》中,小男孩骑着BMX小轮车飞上天空的镜头给全世界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就在不久前,好运北京国际自盟小轮车世界杯也在老山BMX小轮车赛场落下帷幕。作为极限运动,国际奥委会于2003年6月决定将小轮车运动确定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也就是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将首次出现小轮车比赛项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赛事介绍
项目起源
技术分析
北京奥运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