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炎(1957年11月22日—2016年5月2日),男,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共产党党员,美学学者,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陈炎1975年12月参加工作。3年后进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先后获文学硕士学位,文学博士学位。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始,陈炎主动请缨为研究生开设“西方美学专题”“西方美学史”等专业课程。20世纪90年代始,陈炎的研究工作由美学转向中国思想史,尤其是先秦诸子学方面。2002年12月,陈炎任山东大学《
文史哲》编辑部主任。两年后调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2005年10月—2015年,陈炎任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6年5月2日4时47分,陈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陈炎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在美学界与文化界皆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2003年获第十八次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教育部“
高校青年教师奖”;2005年被
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
泰山学者”称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炎,生于1957年11月22日,出生地为北京市。1978年9月,他进入
山东大学中文系,经过四年学习,于1982年7月顺利毕业,并决定留校任教。于1987年7月成功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更在2001年12月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陈炎于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始,陈炎主动请缨为研究生开设“西方美学专题”“西方美学史”等专业课程。20世纪90年代始,陈炎的研究工作由美学转向中国思想史,尤其是先秦诸子学方面。2000年出版了个人的著作《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
陈炎在2002年12月任
山东大学《
文史哲》编辑部主任。2004年1月,他调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并继续兼任《文史哲》编辑部主任,在一级学科自主增列博士点方面成功增加了“文艺传播学”和“审美
文化研究”两个博士点。2005年10月,陈炎升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文科科研、继续教育、图书馆等工作。2011年9月15日,陈炎在《
求是学刊》发表论文《西方音乐的数学式探索与形而上诉求》。2014年1月27日发表论文《儒、释、道的体育精神》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陈炎于2015年不再担任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年9月15日,发表论文《形而上的诱惑与本体论的危机——兼论康德、牟宗三、李泽厚的得失》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一年,他还在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了著作《中国风尚史-隋唐五代宋辽金卷》。
人物逝世
2016年5月2日4时47分,陈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遗体告别仪式于同年5月4日上午在北京
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社会各界共200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陈炎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在美学基本问题上,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一文,对当时美学界中最有影响力的两种美学观点展开纯学术的论析与质疑,引发了持续多年的有关“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讨论和争鸣。在审美文化史的研究上,陈炎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审美文化史》梳理并建构了一部“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器物史的审美文化史”,为中国同类著作中的第一部通史,实现了美学史研究对“审美思想史”和“审美物态史”的双重飞跃。在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与
周来祥先生合著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曾被国际美学学会副主席马恰诺教授誉为“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比较美学专著”,具有开拓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陈炎于《
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中运用
文化人类学、
符号学、
比较文学、
构成主义、两性文化、文化冲突理论等多种模式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读解和破译,受到钱学森等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好评。在美学教材的编写上,他主编的《美学》一书做到了知识性、趣味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以其“研究对象取舍的机智性”“情感学的阐释模式”“对审美的三分式分论描述”等特点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同类教材的新高度。
科研项目
人物观点
儒家文明研究的六个问题
陈炎认为,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研究儒家文明的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学术刊物、学术论著、学术会议大量涌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选题方面,不少研究者缺乏问题意识,无法将传统的学术研究与现代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爱做死学问,缺少新思路。第二,在视野方面,不少研究者缺乏全球化的学术视野,不能跳出儒学来看待儒学,在世界范围的文化比较中来研究儒学,从而也无法使儒学研究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课题。第三,在态度方面,不少研究者喜欢将自己的民族情感或乡土观念带进学术研究,将冷静客观的研究与激情澎湃的宣传混为一谈,从而也就难以保持一分为二的科学精神。第四,在方法上,不少研究者受制于传统学术
范式的影响,喜欢延续传统经学的理路,不是对经学文本进行名物、训、考证,就是对圣人的思想进行微言大义的引申与发挥,而未能使研究的水准达到现代学术的高度。第五,在学科上,不少学者受制于自身专业的限制,不会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和研究儒学,从而也就难以获得突破性的进展。第六,在手段上,不少学者仍然习惯于书斋式的演绎、推论的研究方法,既不会做
社会学的统计分析,也不愿意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从而限制了学术的进步。针对这种局面,要使儒学研究实现一种历史性的突破,就必须联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国家的学者进行协作攻关,并搭建“文化基因”“文化实力”“文化转型”“文化安全”这四个研究平台。
主要作品
主要论文
陈炎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逾百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影响
《陈炎学术文集》出版
2016年12月,《陈炎学术文集》正式出版,该文集主要收录了陈炎平生发表的论文176篇,近两百万字,共计五卷。2017年5月1日,《陈炎学术文集》研讨会在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顺利召开,
杜泽逊教授评价此书乃“集腋成裘”之作,
曾繁仁先生则认为,此书中的不少成果不但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且具有“突破性”的价值。
人物评价
他(陈炎)政治立场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对党忠诚,组织观念强,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陈炎同志一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无论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管理岗位上,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学校事业发展倾注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陈炎同志一生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思想作风正派,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工作积极主动,勤奋敬业,处事公正,讲究工作方法,善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他作风踏实,勤政廉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有很高的群众威信。陈炎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
山东大学的发展无私奉献的一生。(山大视点 评)
苦雨凄风动地哀,夜深噩耗梦中来。梧桐树下朝枝泪,似遇陈君踪影回。校训浩然侬笔意,科研教学你撑台。灵堂晤面卿不语,咒苍天降祸灾。(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周立升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