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调是指东汉末年起实施的一种按户征收的赋税制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中:“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曹魏时期的户调制度始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当时曹操颁布法令,规定每亩土地征收四升田租,每户征收绢二匹、绵二斤。这种改变标志着从秦汉时期的人头税转向按户征收的赋税形式。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后,增加了户调的数量。
户调最初并非一种固定的税收项目,而是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征收手段存在于
东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经济的盛行,政府开始将征收对象从货币转变为实物,如绵绢。到了曹操时代,户调被正式确立为一项新的税目,取代了原有的口赋和算赋。
晋朝统一全国后,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户调规范,明确了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缴纳税额。然而,随着
北魏推行均田制,户调制及其相关的九品混通制最终被废除。
户调的征收方式体现了对自然经济条件下自耕农的赋税剥削。在西汉时期,除了田租外,还有针对个人的人头税,包括口赋和算赋。而在东汉时期,尽管“调”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常见负担,但尚未形成明确的规定。直至
曹操时期,户调才得以规范化,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税目。户调的征收与田租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国家的主要赋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