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螺
我国特有的响螺
角螺,(学名:Neptunea cumingi Crosse)又名响螺、金丝螺。贝壳近菱形,壳质较坚硬,高134毫米,宽77毫米。螺层约7层,缝合线明显。它属于腹足纲蛾螺科软体动物门,为我国特有种,产于黄海渤海,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省辽宁省山东省等地区。
物种简介
名称:角螺
拼音: Jiǎo Luó
英语:Trumpet shell whelk
别名:响螺、号螺、海螺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emifusus tuba(Gmelin)[Semifusus tuba Gmelin]2.Hemifusus ternatanus(Gmelin)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得后取肉,鲜用。
形态特征
1、管角螺,贝壳呈号角状,质坚厚,一般壳高163-180mm,宽90-107mm,螺层约9层,螺旋部短锥形,其高度不及壳高的1/3。体螺层中部膨大,前端狭长。自螺旋部第3层开始至体螺层止,每层的肩部膨大,前端狭长。自螺旋部第3层开始至体螺层止,每层的肩部有1裂随着螺层旋转的结节突起和细密的肋纹,突起和肋纹愈向
前方则愈强大,至体螺层形成三角棘突。壳表被黄褐色壳皮,上有黄褐色或淡棕色茸毛,细密,成纵行排列,死后茸毛易脱落。壳口长大,后部较宽,前沟很长。内面肉色,有光泽。钊唇较厚,于肩角部外扩成棘,边缘完整;内唇薄,贴附于体螺层上,无脐。有质,较厚,梨形,前端尖,棕色,核位于前端外侧,生长线粗糙呈皱褶状。
2、天狗角螺,贝壳长纺锤形,质坚厚,一般高220-305mm,宽95-110mm,螺约9层缝合线明显,自上而下逐渐增宽。螺旋部短,约为壳高的1/3。每一螺层中部扩张,略呈圆形隆起,肩部有较弱的结节。体螺层中部膨大,前端比管角螺更为狭长。壳面具有粗细相间的螺肋,并被有带细茸毛的黄褐色壳皮,茸毛脱落后露出淡肉色的壳面。壳口比前种更狭长,壳内面为淡肉红色,外唇稍厚,边缘完整;内唇薄,贴附于体螺层上,无脐。前沟形成细长的水管沟。厣角质,梨形,棕黑色。较粗糙,有皱褶。
生活习性
角螺有发达的唾液腺,能分泌蛋白分解酶,它栖息于潮下带较深砂泥质海底,海底拖网常采到。其为肉食性或腐食性,主要食物为瓣鳃纲,喜食底栖性贝类或死亡的鱼类。雌雄异体,行交配受精卵,交尾后不久即可产卵。在夏季,会在海底产下大型卵块,且索饵或产卵时可作短距离移动。平时较分散,产卵时特别集中。3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6月。
分布范围
1、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10-50m深的泥沙质海底。
2、生活于近海10-70m深的泥沙质海底。
生长繁殖
角螺的寿命不长,一般大约可以活到三年。天气冷则生长缓慢,水温热则生长快速,衰老也快速些。第一年是生长得最快的,以后则会长得较慢,而老了以后,螺壳的颜色会发暗,根据水质的情况,壳上有可能长青苔,也有可能结白垢。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物种简介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生长繁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