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萩(1937年—2023年1月11日),本名何锦荣,
台中市人,台湾诗人。早期受
日语教育,1952年开始投入新诗创作。1955年以《罗盘》获得中国文艺协会第一届新诗奖,与
林泠同被冠以“天才诗人”称号。1956年加入
纪弦“现代派”,《蓝星》诗社,接任《
创世纪》编委。1964年与
林亨泰等人共同创组笠诗社,发行《笠》双月刊,与韩日诗人合作,编辑出版《亚洲现代诗集》。曾获吴三连文艺奖,荣获台湾诗奖,台中市大墩文学奖文学贡献奖。著有诗集《蛾之死》《风的蔷薇》《天空象征》《白荻诗选》《香颂》《诗广场》《风吹才感到树的存在》《自爱》《观测意象》及诗论集《现代诗散论》等多种。
白萩的创作历程可简单划分为四个阶段:《蛾之死》是第一阶段;《风的蔷薇》是第二阶段;《天空象征》《香颂》《诗广场》是第三阶段;《观测意象》是第四阶段。他在语言上通过重新铸造和组合,使读者思想活脱脱地呈现于文字的结构里,且不堆叠虚华的文句。因此造就深刻的韵味,想像力致密,致力探讨生命,富悲剧精神。
中学时代开始写诗。毕业于台中商专,以室内设计为业,经营广告美术设计公司。他最早(在5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社纪弦组织的一员,后又成为“蓝星”的幕僚。还当过《
创世纪》的编委。
1964年 当“笠”诗社成立时,他又回归乡土,成了它的发起人之一,强调台湾乡土情。在理论上主张“以图示诗”,强调思想和人生观对诗的重要作用;创作上,经历了从
浪漫主义、主体主义到现代主义,又从现代派回归到乡土派的曲折演变过程。这种特殊的诗歌活动 经历,造成了他诗风的复杂多变。但这决不意味着他是那种见异思迁、没有什么见地和主张的流浪者。
他是一个不愿停下脚步、追求不息的
波特兰开拓者队,好像他笔下的“雁”一样,“不断地追逐”,把过程当目标,在每一段旅程中都留下坚定的脚印, 创造出出色的成果。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对生活中苦难、卑下、无力反抗恶劣环境和命运的小人物有着深深的同情,并为之呐喊和请命,在诗的表达艺术,特别是语言艺术上,他主张吸取现代派的长处,将语言“扭曲、锤打、拉长、压挤、碾碎”,通过重新铸造和组合,使“每一个形象都能负载我们的思想”,而 不是为了玩弄文字游戏。他对诗歌艺术的勇敢追求和不倦探索,使他的创作成就和任何一位现代派诗人相比都不逊色,因而被公认为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85年,白萩因在新诗方面的成就,获得第19届吴三莲奖。他还荣获过台湾诗奖、
台中市大墩文学奖文学贡献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