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为
鳞翅目举肢蛾科。分布于
北京市、
河南省、
河北省、
陕西省、
山西省、
四川省、
贵州省等地。以幼虫蛀入核桃果内(总苞)以后,随着幼虫的生长,纵横穿食为害,被害的果皮发黑,并开始凹陷,核桃仁(
子叶)发育不良,表现干缩而黑,故称为“核桃黑”。有的幼虫早期侵入硬壳内蛀食为害,使核桃仁枯干。有的蛀食果柄间的维管束,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核桃产量。
简介
分布与危害
核桃举肢蛾属于展鳞翅举肢蛾科。俗称核桃黑或
黑胡桃。是核桃的大害虫,在我国
山东省、四川、贵州、山西、陕西、
河南省、
河北省等核桃产区普遍发生。
该虫是以幼虫为害果实,在果皮内纵横串食,虫道内充满虫粪,蛀入孔处出现水渍状
果胶,初期透明,后期变成琥珀色,被害处果肉被串食成空洞,果皮变黑,逐渐下陷,干缩,变黑,全果被蛀食空则变成黑核桃,脱落或干缩在树枝上。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8毫米,翅展12-14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复眼红色;触角丝状,淡褐色;下唇须发达,银白色,向上弯曲,超过头顶。翅狭长,缘毛很长;
前翅端部3/1处有1半月形白斑,基部3/1处还有1椭圆形小白斑(有时不显)。腹部背面有
黑白相间的鳞毛,腹面银白色。足白色,后足很长,胫节和跗节具有环状黑色毛刺,静止时胫、跗节向侧后方上举,并不时摆动,故名“举肢蛾”。
卵
椭圆形,长0.3-0.4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白色、黄色或淡红色,近孵化时呈红褐色。
幼虫
初孵时体长1.5毫米,乳白色,头部黄褐色。成熟幼虫体长7.5-9毫米,头部暗褐色部淡黄白色,背面捎带粉红色,被有稀疏白刚毛。腹足趾沟间序环,譬足趾沟为单序横带。
蛹
体长4-7毫米,纺锤形,黄褐色。茧为椭圆形,长8-10毫米,
褐色,常粘附草屑及细土粒。
生活史及习性
核桃举肢蛾在西南核桃产区1年发生2代,在
山西省、
河北省年发生1代,
河南省2代,均以成熟幼虫在树冠下1-2厘米的土壤中、石块下及树干基部粗皮裂缝内结茧越冬。在河北省,越冬幼虫在6月至7月下旬化蛹,盛期在6月上旬,蛹期7天左右。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6月中旬开始为害,有的年份发生早些,6月上旬即开始为害,老熟幼虫7月中旬开始脱果,盛期在8月上旬,9月末还有个别幼虫脱果。在
绵阳市,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7-10天;越冬代成虫最早出现于4月下旬果径6-8毫米时,5月中、下旬为盛期,6月上、中旬为末期;5月上、中旬出现幼虫为害。6月出现第一代成虫;6月下旬开始出现第二代幼虫为害。
成虫略有趋光性,多在树冠下部叶部背活动和交配,产卵多在下午6-8时,卵大部分产在两果相接的缝隙内,其次是产在梗洼或叶柄上。一般每1果上产1-4粒,后期数量较多,每1果上可产7-8粒。每1雌雄可产卵35-40粒。成虫寿命约1星期。卵期4-6天。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1-3小时,然后蛀入果实内,纵横食害,形成驻道,粪便排于其中。驻孔外流出透明或琥珀色水珠,此时果实外表无明显被害状,后则
青果皮皱缩变黑腐烂,引起大量落果。1个果内有幼虫5-7头,最多30余头,在果内为害30-45天成熟,咬破果皮脱果入土结茧化蛹。第二代幼虫发生期间,正值果实发育期,内果皮已经硬化,幼虫只能蛀食中果皮,果面变黑凹陷皱缩。至核桃采收时有80%左右的幼虫脱果结茧越冬,少数幼虫直至采收被带入晒场。
虫害发生条件
核桃举肢蛾的发生与土壤湿度有密切关系。
1、凡是土壤湿度大、杂草丛生处发生必重;
2、一般窝凤阴湿处和深山区发生重,避风向阳干燥处和浅山区发生轻;
3、阴坡地比阳坡地、沟里比沟外发生重;
4、荒坡地比经常耕作地发生较重;
5、成虫羽化期多雨潮湿的年份发生重,干旱年份较轻。
防治方法
1、深翻树盘 晚秋季或早春深翻树冠下的土壤,破坏冬虫茧,可消灭部分越冬幼虫,或使成虫羽化后不能出土。
2、树冠喷药 掌握成虫产卵盛期及幼虫初孵期,每隔10-15天选喷1次50%杀硫磷乳油或50%
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
溴氰菊酯乳油或20%
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共喷3次,将幼虫消灭在蛀果之前,效果很好。
3、地面喷药 成虫羽化前或个别成虫开始羽化时,在树干周围地面喷施50%辛硫磷乳油300-500倍液,每亩用药0.5公斤,或撒施4%敌马粉剂,每株0.4-0.75公斤,以毒杀出土成虫。在幼虫脱果期树冠下施用辛硫磷乳油或敌马粉剂,毒杀幼虫亦可收到良好效果。
4、摘除被害果 受害轻的树,在幼虫脱果前及时摘除变黑的被害果,可减少下一代的虫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