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介宾(1929-2007),男,笔名水竹林,四川金堂人,出身于中医名门世家,自幼受庭训,儒而兼医。早年随父杨术全临证习医,精研医典,深得中医要旨。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遴选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
1950年加入
金堂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并在联合诊所工作,随后被聘为金堂县人民医院中医师。
1956年,他被选送到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8年考入
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班,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执教。在成都中医学院期间,他有幸师从蜀中名医吴棹仙、
蒲湘澄,系统学习了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名家著述,精通针灸、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等,为日后从事中医针灸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
四川省第六届人大代表。
2007年10月1日晚,杨介宾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在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8岁。
杨介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注重中医特色,审因论治,将理、法、方、穴(药)、术一线贯通,讲求临床实效。擅长针灸、刺血和拔罐疗法,善治疑难杂病、各种痛证、脾胃病等。在辨证方面,从经络病机入手,以人体脏腑、经络、脏腑与经络相关的生理功能推测和阐释疾病的病理机制与转归。在遣方用穴方面,选穴精专,配方严谨,善用交经八穴和天星十二穴,以及担截配穴法和同名经配穴法。在治疗方法方面,重视以神领气,“气至病所”的意守感传之法;崇尚刺络泻血、核邪安正的观点,善用点刺、散刺、划刺、锥刺四种刺血术,常将此法用于治疗30余种病证,多获良效;擅长艾灸疗法,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
火棉灸、药锭灸、点按灸和药线灸等方法;熟谙针灸时间治疗法,常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用于临床。
《
四川日报》评价他:“杨介宾……从医40年,医术深厚,学术渊博,是一位深受尊崇的老中医。”
杨介宾教授在临证实践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1987年合作研制了“子午流注保健钟”,获得
四川省中医药科技进步
三等奖。自1987年开始带博士生,确定了“针灸治疗痛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研究方向,现承担四川省中医管理局“不同针灸疗法镇痛后效应的比较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其中10篇分别获省市优秀科技论文
一等奖和三等奖。曾发表《我的生活习性》《名道中医谈养生之道(38)——我的生活习性》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