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洋饭书
上海美华书馆出版的图书
中国最早的西餐烹书。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美华书馆出版。卷首先开列了《厨房条例》,说明了必要事项。然后分二十五章介绍了西餐的配料及烹调方法。卷末附有英语、汉语对照表。其中许多用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把面包译为馒头;把马铃薯译为地蛋;把布丁译为朴定等。
简介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洋饭”就是现在所谓的“西餐”。
不过,这本书的出版,并不是为了在中国推广洋饭,而是为了培训做洋饭的中国厨师,解决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吃喝问题。所以,这本食谱很可能不对外公开发行。因为封面上用的是耶稣降世一千九百零九年,没有用清代宣统的年号。
特点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食谱,和中国传统的食谱与食经不同。首先是“厨房条例”,特别强调做厨子的,有三件事应该留心:第一,要将各样器具、食物摆好,不可错乱;第二,要按着时刻,该做什么就做,不可乱做,慌忙无主意;第三,要将各样器具刷洗干净。
在厨子入厨做羹汤之前,先教导厨子如何维持厨房的整洁和秩序,这是当时一般家庭和厨师所没有的观念。
内容
《造洋饭书》除“厨房条例”外,共分汤、鱼、肉、蛋、饼、糕、杂类等二十五章,二百六十七种品类和半成品的烹调方法。其中有“煎鱼”法:“先洗净了鱼,揩干。拿盐、辣椒撒在鱼上,将猪油放在锅内,烧滚;把鱼先浸在生鸡蛋内,后沾上包米面,或用馒头屑,煎成黄色。”其制法与今同。
所谓馒头屑即面包屑,《造洋饭书》书后附有英文索引,其中许多译名和现在不同,如咖啡为“磕肥”,碳酸氢钠为“哒”,布丁为“朴定”,巧克力为“知古辣”等等。
西餐至迟在明代后期,已随传教士与洋商登岸中国了。只是不普遍,也无资料可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欧美传教士与商人东来者众,西餐也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徐珂清稗类钞》“西餐”条下:
国人食西式之饭,曰西餐,一曰大餐,一曰番菜,一曰大菜。席具刀、叉、瓢三事,不设箸。光绪朝,都会商埠已有之。至宣统时,尤为盛行。(中略)我国之设肆售西餐者,始于上海福州路之一品香,其价每人大餐一元,坐茶七角,小食五角。外加堂彩、烟酒之费。其后渐有趋之者,于是有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万长春、吉祥春等继起,且分室设座焉。
上海福州路的一品香,是中国最早的西餐馆。北京市则在庚子后,有北京饭店的西餐部,广州市最早的西餐馆,可能是太平馆。西餐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已稍加改变。所以徐珂说:今繁盛商埠皆有西餐之肆,然其烹饪之法,不中不西,徒为外人扩充食物原料之贩路而已。
这种西餐中制,或中料西烹,是西餐传入中国后的转变。当年广州太平馆的西汁乳鸽,与粤式西餐中的“金必多汤”,即奶油浓汤加火腿、胡萝卜与鲍鱼等加鱼翅制成,胡萝卜或象征多金,至于鱼翅,西方人是不兴吃这种鲨鱼背脊的。
意义
西餐制法,初不立文字,由师父口授心传,《造洋饭书》则是一本最早的文字西餐食谱,其中也透露一些中国近代东西文化交流的讯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特点
内容
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