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析
2010年傅强所著书籍
《中药分析》是2010年7月月1日由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强。该书主要介绍了中药分析常用方法、中药的定性鉴别等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教育部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划教材。全书分9章,分别介绍了中药分析常用方法、中药的定性鉴别、中药的杂质检查、中药植物药分析、中药矿物药与动物药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本书既反映中药质量控制的成熟内容,又反映中药分析的发展方向,围绕着质量第一的观念,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分析方法相结合。
本书主要供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使用,同时也可供中药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剂、化学等其他相关专业使用,还可作为药品研究开发、药品生产企业、医药行业质量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概论1
一、中药分析的目的和意义1
二、中药分析的特点1
(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1
(二)分析样品的多样性2
(三)化学成分的复杂性2
(四)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3
三、中药分析的程序3
(一)取样4
(二)检验4
(三)检验记录与报告8
四、药品质量标准9
(一)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和作用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介9
(三)部分外国药典15
五、中药分析的发展展望16
(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16
(二)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6
(三)先进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17
六、中药分析课程的学习要求18
本章小结18
思考题19
第二章中药分析常用方法20
第一节中药样品的前处理20
一、前处理的意义20
二、前处理常用方法20
(一)样品的粉碎或分散20
(二)样品的提取20
(三)样品的纯化和富集22
第二节中药化学分析方法23
一、容量分析法23
(一)生物碱含量的酸碱滴定法24
(二)生物碱含量的双相滴定法24
(三)非水滴定法25
(四)沉淀滴定法25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26
(六)配位滴定法26
二、重量分析法26
(一)挥发法26
(二)萃取法27
(三)沉淀法27
第三节中药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27
一、色谱法27
(一)色谱法的分类27
(二)柱色谱法28
(三)纸色谱法28
(四)薄层色谱法29
(五)气相色谱法29
(六)高效液相色谱法32
(七)高效毛细管电泳34
二、光谱法35
(一)分光光度法概述36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36
(三)红外分光光度法39
(四)荧光分析法42
(五)质谱法44
(六)核磁共振波谱法45
三、电化学分析法47
(一)极谱分析法47
(二)库仑分析法47
(三)溶出伏安法48
(四)电位分析法48
(五)离子选择性电极48
四、X射线衍射法48
五、热分析法49
(一)热重分析法49
(二)差示热分析法49
(三)差示扫描量热法50
第四节新技术与新方法简介50
一、色谱联用技术50
(一)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50
(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52
(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53
(四)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技术55
二、近红外光谱技术56
三、中药指纹图谱57
(一)中药指纹图谱的由来和分类57
(二)中药化学指纹图谱的特点58
(三)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基本要求58
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59
(一)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遗传标记技术60
(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60
(三)多聚酶链反应测序技术60
(四)随机扩增PCR技术60
(五)序列标记技术60
(六)生物芯片技术60
本章小结61
思考题61
第三章 中药的定性鉴别
第一节基源鉴定法62
一、经典形态分类学鉴定法63
二、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鉴定法63
第二节性状鉴别法64
一、中药材的性状鉴别64
二、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66
三、中药制剂的性状鉴别67
第三节显微鉴别法68
一、中药材的显微鉴别68
二、中药饮片的显微鉴别69
三、中药制剂的显微鉴别70
第四节物理化学鉴别法71
一、理化参数鉴别法71
二、化学反应鉴别法71
三、显微化学鉴别法73
四、微量升华鉴别法74
五、荧光鉴别法74
第五节光谱鉴别法75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75
二、红外光谱法77
三、质谱法78
四、核磁共振波谱法79
五、X射线衍射法79
第六节色谱鉴别法79
一、薄层色谱法79
二、气相色谱法82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83
四、毛细管电泳法84
第七节指纹图谱及联用技术鉴别85
本章小结87
思考题87
第四章 中药的杂质检查
第一节概述88
一、杂质及其种类88
二、杂质的来源89
三、杂质的限量检查89
(一)杂质限量89
(二)杂质限量检查方法90
(三)杂质限量计算90
第二节一般杂质检查方法91
一、杂质检查法91
二、氯化物检查法92
(一)原理92
(二)方法92
(三)注意事项92
三、铁盐检查法93
四、重金属检查法93
(一)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93
(二)第二法(炽灼后的硫代乙胺法)94
(三)第三法(硫化钠法)95
五、盐检查法95
(一)第一法(古蔡氏法)95
(二)第二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法)96
六、有害元素测定法9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98
(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100
七、炽灼残渣检查法102
八、干燥失重测定法102
(一)常压恒温干燥法103
(二)减压病干燥法103
(三)干燥剂干燥法103
(四)热分析法104
九、水分测定法104
(一)第一法(烘干法)104
(二)第二法(甲苯法)104
(三)第三法(减压干燥法)105
(四)第四法(气相色谱法)105
十、灰分测定法106
(一)总灰分测定法106
(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107
十一、农药残留量测定法107
(一)样品预处理108
(二)测定方法108
第三节特殊杂质检查方法109
一、特殊杂质检查的意义109
二、特殊杂质检查的方法109
(一)物理分析法109
(二)化学分析法110
(三)分光光度法111
(四)色谱分析法112
第四节黄曲霉毒素测定法114
一、黄曲霉毒素检查意义114
二、黄曲霉毒素的种类114
三、黄曲霉毒素测定法115
第五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116
一、微生物限度检查意义116
二、微生物限度检查116
(一)微生物限度检查概念及控制项目116
(二)制剂通则项下的微生物限度要求116
(三)微生物限度标准117
(四)检查方法117
本章小结117
思考题118
第五章中药植物药分析119
第一节生物碱类成分分析119
一、结构特征与物理化学性质119
(一)有机胺类生物碱119
(二)托类生物碱120
(三)啉类生物碱120
(四)异喹啉类生物碱120
(五)吲类生物碱121
二、鉴别试验121
(一)一般理化鉴别法121
(二)色谱鉴别法123
三、含量测定124
(一)化学分析法124
(二)分光光度法125
(三)薄层色谱法126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127
第二节皂类成分分析128
一、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128
(一)三皂苷128
(二)甾体皂苷128
二、鉴别试验129
(一)一般物理化学鉴别法129
(二)薄层色谱法129
三、含量测定130
(一)重量法130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30
(三)薄层色谱法130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131
第三节黄类成分分析131
一、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131
二、鉴别试验132
(一)一般理化鉴别法132
(二)色谱鉴别法133
三、含量测定133
(一)分光光度法133
(二)薄层色谱法134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134
第四节类成分分析134
一、结构特征与物理化学性质134
二、鉴别试验135
(一)一般理化鉴别法135
(二)薄层色谱法135
三、含量测定136
(一)分光光度法136
(二)薄层色谱法136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136
第五节香豆素类成分分析137
一、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137
二、鉴别试验137
(一)一般理化鉴别法137
(二)色谱鉴别法137
三、含量测定138
第六节芳香油类成分分析138
一、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138
二、鉴别试验139
(一)一般物理化学鉴别法139
(二)色谱鉴别法139
第六章 中药动物药与矿物药分析
第七章 中药制剂分析
第八章 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
第九章 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
附录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