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4A全球鹰
1995年美国研制的无人机
RQ-4A全球鹰无人机(英语:Global Hawk)是诺斯洛普·格鲁门(Northrop Grumman)的无人飞机(UAV)产品。服役于美国空军。RQ-4A全球鹰无人机于1998年2月首飞,在ACTD 计划执行期内完成了 58 个起降,共719.4小时飞行。该机类似1950年代的洛克希德U-2侦察机。它可以提供后方指挥官综观战场或是细部目标监视的能力。它装备有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看穿云层和风沙还有光电红外线模组(EO/IR)提供长程长时间全区域动态监视。白天监视区域超过100,000平方公里(40,000平方英里)。它还有潜在能力可以进行波谱分析的谍报工作,提前发现全球各地的危机和冲突。也能帮忙导引空军的导弹轰炸。使误击状况降低。
“全球鹰”机身长13.4米,高4.62米,翼展35.4米,最大飞行速度644千米/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9810米,最大起飞重量11610千克。“全球鹰”机载燃料超过7000千克,航程可达25000千米,自主飞行时间长达36小时,可以完成跨洲际飞行。“全球鹰”可在目标区上空18300米处停留24小时进行侦察,而U-2侦察机在目标上空仅能停留10小时。“全球鹰”无人侦察机采用惯性制导加“全球定位系统”(GPS)制导来进行自主导航,能自动完成从起飞到着陆的整个飞行过程。通过卫星链路,可自动将无人机的飞行状态数据发送到地面任务控制单元 。
2001年4月22日,一架“全球鹰”从加利福尼亚州空军基地起飞,全程实施遥控操作,经过22.5个小时的连续飞行,降落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附近的艾钦瓦勒皇家空军基地,总航程达12000千米(相当绕地球1/4周),成为世界上第一架成功飞越太平洋的无人机。在飞行途中还试验了机上传感器的海上工作方式,并试验了与澳方联合研制的图像发送装置。
命名
"R" 开头的名称是美国国防部命名“侦察”(reconnaissance)的第一字母;"Q" 指无人机;"4" 是指无人机计划第四架作品。"A" 或 "B" 则是两种改装版本和F-16战斗机等其他战机有分ABCD型一样。
研发历程
美国RQ-4A全球鹰无人机是由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是目前(2013年)美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全球鹰”无人机于1998年完成首飞,是第一架得到美国联邦航空局认证可以在美国民用航空空域飞行的无人机,诞生后参加了几乎所有美国发起和参与的战争。
设计研发
1995年作为“高空持久性先进概念技术验证”(ACTD)计划的一部分,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RQ-4A“全球鹰”计划启动1998年10月ACTD计划最初由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处管理,此时转由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空军系统计划办公室接管。1998年2月 “全球鹰”首飞,在ACTD 计划执行期内完成了 58 个起降,共719.4小时飞行。1999年1月由于经费原因,和“全球鹰”计划平行开展的“暗星”计划被取消全球鹰”少了一个竞争者。1999年6月到2000年6月“全球鹰”进入美国军队组织的部署和评估阶段。1999年3月2号原型机坠毁,携带的专门为“全球鹰”设计的侦察传感器系统毁坏。1999年12月3号机在跑道滑跑时出现事故,毁坏了另外一个传感器系统。
2000年3月试飞继续。6月美军在作战能力评估中正式确定“全球鹰”具备了全部作战能力。同时,一个完整的“全球鹰”系统部署到了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2001年4月RQ-4A 在飞行试验中,达到了19850 米的飞行高度,并打破了喷气动力无人机续航31.5 小时的任务飞行记录。这项记录曾经是Compass Cope-R 无人机保持了26 年之久的世界记录。4月22日一架“全球鹰”从加利福尼亚州空军基地起飞,全程实施遥控操作,经过22.5个小时的连续飞行,降落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附近的艾钦瓦勒皇家空军基地,总航程达12000千米(相当绕地球1/4周),成为世界上第一架成功飞越太平洋的无人机。6月“全球鹰”在巴黎首次参加大型国际航展。11月美国军队首次将“全球鹰”投入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行动。12月参加阿富汗战争的5 号原型机坠落。
性能提升
2002年4月诺·格公司获两项总额近 3 亿美元的合同,以全面提高“全球鹰”系统性能。6月美国两院通过议案:只要“全球鹰”不装备武器,不违反美国限制武器扩散的政策,政府可以将其出售给其他国家。7月又一架原型机在阿富汗失事。9月诺·格公司决定为“全球鹰”制造“增强”型机翼。2003年3月两架“全球鹰”投入伊拉克战场。美国国防部开始计划为“全球鹰”加装武器系统,标志着国防部的无人机政策发生转变。8月1日诺·格公司综合系统分公司在位于帕姆代尔羚羊谷制造中心举行仪式,庆祝正式推出第一架生产型“全球鹰”空中无人侦察机。8月18日美国联邦航空局向美空军颁发了国家授权证书,允许“全球鹰无人机系统在国内任一高度的领空实施飞行任务,为“全球鹰”在本国领空内支持本土防御任务铺平了道路。
不断改进
2003年10月21日~29 日“全球鹰”装备德国研制的电子情报 (ELINT) 传感器在德国海空域进行了验证飞行,为德国国防部采购“欧洲鹰”无人机铺平了道路。2003年10月31日欧洲版的“全球鹰”生产并试飞成功,取名为“欧洲鹰”。2004 年 10 月初诺·格公司与美海军、空军联合举行了海军改进型 RQ-4A“全球鹰”首次海上试飞。2004年10月15日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获准再生产4架“全球鹰”。2005 年10 月交付2004年10月28 以低速率初始生产出的第一架 RQ-4A 型“全球鹰”(代号 AF-3)运抵加州比尔空军基地。2005年11月18日五角大楼召集了国防采办委员会会议,评审了“全球鹰”项目计划,其结论是,该无人机是为战斗人员提供持久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的关键装备。2005 年9 月15日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保罗·赫斯特上将宣布,美国空军准备将“全球鹰”部署到西太平洋地区的关岛。
2006年1月美空军两架生产型 RQ-4A“全球鹰”(分别称为AF-4和AF-5)部署到伊拉克,用来替换1 架“全球鹰”原型机,支持美国军队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2月“全球鹰”在日本西南群岛上空进行试验飞行。3月28日Q-4A “全球”海上演示无人机(GHMD)抵达帕塔森特河海军航空兵站,准备参加美国海军 2006 年的“联合远征部队实验”(JEFX)演习。2006年3 月一架“全球鹰”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上空进行了 3 次海上试飞,目的是验证该机探测低空和水面目标的能力,以增加用“全球鹰”缉毒的功能。2006年4月诺·格公司新建成的位于密西西比州摩斯的无人系统中心开始装配其首架、也是诺·格公司第17架RQ-4“全球鹰”机身。该中心于2004年4月13日破土动工。
2006年6月全球鹰”达到 1 万飞行小时里程碑。其中战斗飞行时间占全部飞行时间的比率已经上升到 63%。2006 年6月26 日~7月28 日,美国海军在“环太平洋”演习中首次使用“全球鹰2006年8月25日升级型 RQ-4B“全球鹰”-B 无人机按计划下线。2006年10月“全球鹰”完成在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的虚拟演习,演习中“全球鹰”在该地区进行监视飞行,演示了与澳大利亚海军的“阿米德尔”级巡逻艇协同执行任务的能力。2007 年1月德国国防部授予欧洲鹰Inc. 4.3 亿欧元的合同来继续开发试验和保障“欧洲鹰”无人信号情报(SIGINT)监视与侦察系统。
性能参数
以上内容来源于
技术特点
整体系统
RQ-4A全球鹰无人机系统包含机体,侦测器模组,航电系统,资料链共四部分;地上包含发射维修装置(LRE)和任务控制装置(MCE,是在一台嵌入式的整组式电脑化控制台);支援环境和人员训练是软性部分。
整体感应模组(ISS)是雷神公司建造包含有合成孔径雷达(SAR)、光电(EO)与红外线(IR)感应器功能的整合模组。EO或IR感应器都能同时配合SAR使用。各自都有广域和高解析两种模式切换。SAR还有一种地面移动目标追踪(GMTI)模式,能用文字显示传输目标物的座标和速度。不论SAR或EO/IR都先由飞机上的处理器先处理过再把初步画面传给地面MCE的一个单独即时视窗。MCE可以在传送图像给后方指挥官时先预览图片。
导航使用GPS惯性导航。也能使用卫星连结能力进行自主飞行(Ku频或UHF频)并从卫星转送侦查讯号到MCE。而公开资料链上的资讯;可以当无人机对准任何软件相容的地面站台时自动下载到该站台(或装置)。
地面上的主要装备有任务控制元件(Mission Control Element MCE)和发射维修元件(LRE),都由雷神公司生产。MCE用于任务规划、遥控控制、指挥调度,还能处理和转送影像侦查资料;LRE负责发射和维修机体;还能配合地面支援设施。(LRE还发出精密军用级的GPS讯号引导起飞和降落,精密编码的GPS可以补助惯性导航),MCE和LRE是分离式的设备可以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地方,MCE可以部署在远端总基地。两设备的指向天线和卫星通讯天线都有外加的军事迷彩掩蔽物。
侦测套件
侦测套件全球鹰携带“休斯整合式搜索与侦查”(Hughes Integrated Surveillance \u0026 Reconnaissance, HISAR)系统。HISAR是一种低成本的ASARS-2侦查套件原本是休斯装在U-2侦察机上用的。HISAR也用在美国陆军RC-7B低空多用途(ARLM)侦察机上,国际市场上也有销售。HISAR包含SAR-MTI系统,可提供光学和红外线影像。所有三个侦测器都可以连结到普通商用电脑处理器作程控。数位影像可以由最大带宽50 Mbit/s传回地面站,或是通过卫星传递。
SAR-MTI系统于X-波段操作并提供以下几种模式:
广域MTI模式可以侦测半径100公里(62英里)内的移动目标。
复合SAR-MTI放大模式提供6米(20英尺)分辨率的照片尺寸达半径37公里(23英哩),于半径20到110公里(12.4到68英哩)区域内。
SAR点模式提供更高分辨率1.8米(6英尺)的照片尺寸达半径10公里(3.8英哩),还有海面监视功能。
光学和红外线摄影机共同装在一具莱舱上,使用一般镜头提供望远缩放功能。还可以选挂补助SIGINT套件。另外为了增强生存性环球之鹰装有雷神公司AN/ALR-89自卫套件包含AN/AVR-3激光警告系统,AN/APR-49雷达警告系统和干扰系统,可以使它被任何武器瞄准时第一时间知道。一具ALE-50拖曳诱饵可以增强对导弹的逃脱能力。
服役史
2000年3月,试飞继续,同年6月服役,美国军队在作战能力评估中正式确定“全球鹰”具备了全部作战能力。同时,一个完整的“全球鹰”系统部署到了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2000年8月,美欧之间的HALE无人机(HALE UAV)系统合作,诺·格公司与EADS签署了一份协议,共同为一种可满足德国国防部空中广域监视需求的、基于HALE UAV的ISR系统制订要求。
2001年初1架“全球鹰”将布置在澳北部参加美澳联合训练,尔后即将进行跨越太平洋的飞行。 2001年4月22日,“全球鹰”完成了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越洋飞行创举。这是无人机首次完成这样的壮举。 全球鹰在2001年4月进行的飞行试验中,达到了19850米的飞行高度,并打破了喷气动力无人机续航31.5小时的任务飞行记录。这项记录曾经是Compass Cope-R无人机保持了26年之久的世界记录。 2001年10月,美国空军与德国国防部签署了双边项目合作协议。 2001年11月,美军首次将“全球鹰”投入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行动。在阿富汗战争中,“全球鹰”无人机执行了50次作战任务,累计飞行1000小时,提供了15000多张敌军目标情报、监视和侦察图像,还为低空飞行的“捕食者”无人机指示目标。
2002年4月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获两项总额近3亿美元的合同,以全面提高“全球鹰”系统性能。改进将将增加“全球鹰”的重量和功率。 2002年6月,美军研究后认为,重新设计零部件、地面站和采购性能较低系统,是将无人机价格降低的可行方案。目前将研制费用、使用费用和其他间接成本算在一起,“全球鹰”及地面站全系统单价为7370万美元。2002年6月美国两院通过向大洋洲出口“全球鹰”的项目。两院表示只要无人机不装备武器,不违反美国限制武器扩散的政策,政府可以将其出售给其他国家。 2002年9月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决定为“全球鹰”制造“增强”型机翼,其目的旨在提高UAV载重和耐久性,这些机翼要比目前的大10%。目标是提高“全球鹰”的性能,达到携带1360千克有效载荷升高到18288米空中,并维持其原有航程和耐航飞行要求。
2003年7月美国国防部开始计划为“全球鹰”加装航空武器系统,这标志着国防部的无人机政策发生转变。 2003年8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综合系统分部完成了首架生产型RQ-4A“全球鹰”的制造。该机在完成最后的一系列系统测试后,将在本月底进行首次试飞。同期,诺斯洛普·格鲁门开始“全球鹰”特殊飞行试验,计划于10月初在德国演示其电子情报侦察任务能力。 2003年8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向美空军颁发了国家授权证书,允许美空军的“全球鹰”无人机系统在国内领空实施飞行任务,使“全球鹰”成为美国第一种获此殊荣的无人机系统。 2003年9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已开始研制和生产新型的、能力更强的RQ-4B改型。 2003年10月,在德美两国政府的领导、诺·格公司与EADS公司的支持下,“全球鹰”在位于德国诺德霍尔兹市的海军基地开展了飞行演示验证,完成了6次成功的试飞,验证了采用UAV搭载各种电子情报传感器执行广域监视任务的可行性。这次演示验证也是UAV首次在欧洲的受控空域中成功使用,为今后欧洲无人飞行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4年10月,第一架用于美海军“全球鹰”海上演示(GHMD)计划的RQ-4A“全球鹰”无人机于10月6日从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姆代尔飞到了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完成首次飞行。
2004年12月,由于五角大楼要求增强长航时无人机的性能,“全球鹰”无人机成本已增至原来的3倍。美国总审计局(GAO)建议五角大楼重新考虑同时开发并生产该新型无人机,并推迟其采购时间。 2005年1月,雷声公司已经签订一项低价研制三组“全球鹰”改进型综合传感器的合同。 2005年3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Tenix防务公司和萨伯系统公司宣布,它们将组队开发一种澳大利亚用地面系统,同诺·格公司的“全球鹰”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相综合。 2005 年8月,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接到美国空军合同,提供2架生产型RQ-4A。这项2100万美元合同6月2日授予。这些飞行器将加入支持全 球反恐战战区的先进概念技术验证型“全球鹰”无人机行列。迄今已部署的“全球鹰”在200次任务中飞行了4300多战斗小时。没有加装电子/红外传感 器系统。但测试了单独的合成孔径侦察雷达,并获得了侦察影像。 2005年8月,沃特(Vought)飞机工业公司宣布,该公司已向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交付首套美国空军RQ-4B的增强型机翼。 2005年8月,“全球鹰”的飞行试验工作结束,这使得最新型“全球鹰”向投入实战又迈进了一步。 2005年9月,据驻扎在夏威夷希克姆空军基地的美国太平洋地区空军司令赫斯特称,美国空军计划将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全球鹰”部署到整个太平洋地区。 2005年12月,雷声公司获一项新合同,为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的"全球鹰"项目生产地面设备。 2005年12月,美海军"全球鹰海上演示型"(GHMD)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是美空军使用的RQ-4A“全球鹰”(Global Hawk)系统的改型,GHMD首次参加了美海军的军事演习。该演习代号"三叉戟勇士2005"(Trident Warrior 05),从11月28日持续到12月9日。美海军高级官员高度赞扬了“全球鹰”无人机系统在演习中的表现。并认为在"三叉戟勇士"这样的演习中综合该系统对于美海军实现其《21世纪海上力量》(Sea Power 21)中的目标来说非常重要。
2006年1月,空军首批2架生产型RQ-4A“全球鹰”高空无人侦察机到达中东。同“全球鹰”原型机相比,此次到达中东的生产型“全球鹰”无人机装备的是一种改进型传感器装置。 2006年2月,美空军正在与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泰国太平洋地区国家谈判,试图建立一个在该地区联合使用RQ-4“全球鹰”(Global Hawk)高空长航时侦察无人机系统、并分享其所获信息的集团。 2006年3月,美国海军装备的首架“全球鹰”(Global Hawk)RQ-4A高空长航时信息无人机已飞抵其新基地--马里兰州的帕塔克森特河海军航空站(Patuxent River NAS)。 2006年4月,“全球鹰”(Global Hawk)RQ-4A高空长航时信息无人机将参加本年度的联合远征部队试验演习(JFEX 06),拟向美国北方司令部和其他联邦机构演示一种装备有先进传感器的高空长航时UAS,在持续搜集和分发海上ISR(情报/监视/侦察)数据和增强海上态势感知能力方面的作用。 2006年4月,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4月5日向美国空军交付了第6架RQ-4“全球鹰”无人机,今夏将向空军交付第7架RQ-4无人机。 2006年5月,德国国防部与美国国防部在柏林签署了一份关于两种系统间互操作性的谅解备忘录(MoU),这是“欧洲鹰”项目按预定计划,在今年秋季授予风险降低合同之前的关键步骤,为德美两国政府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7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从美国空军获得一份9000万美元的合同,要求在2009年9月前研制一种新型机载监视雷达并综合在"全球鹰"无人机上,为战场指挥员提供无与伦比的环境感知能力。 2006年7月,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在本届范堡罗航展上首次公布了其RQ-4"全球鹰"(Global Hawk)高空长航时信息UAV(无人机)的一个未来作战构想:探测并跟踪弹道导弹,执行BMD(弹道导弹防御)任务。 2006年7月底,“全球鹰”无人空中系统已完成超过10500小时的飞行。在6月份已完成的1万小时的飞行中,作战飞行时间占全部飞行时间的比例增加到63%。 2006年8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升级型“全球鹰”B无人机已于8月25日按计划下线。 2006年11月,美国国防部昨天宣布,空军的RQ-4"全球鹰"无人侦察飞机项目的成本已经增长了21.4%。 2006年11月,"全球鹰"第10批次无人机在11月18日完成作战评估试验后,美国空军第九侦察大队上周首次开始使用RQ-4"全球鹰"执行常规训练任务。这是美空军首次仅需申请一项飞行计划就能在美国空域使用"全球鹰"。 2006年12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获得一份660万美元的固定总价加激励修正合同,将对一架RQ-4全球鹰飞机进行改装,使其具有配备多平台雷达技术引入计划(MP-RTIP)装备的能力。 2006年12月,"全球鹰"已完成了其在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的虚拟使用试验,并已在本周将结果提交给澳大利亚国防部。
2007年3月,美国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ACC)正在考虑将RQ-4"全球鹰"(Global Hawk)高高空信息无人机的作战使用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比尔空军基地(Beale AFB)。 2007年3月,美国空军已授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一份2.87亿美元的合同,研制下一批次(第5批次)的RQ-4“全球鹰”无人机系统。 2007年5月,据美国国防部5月18日的通告称,美国空军在现有合同基础上,正同诺斯洛普·格鲁门综合系统公司空中战斗系统部续签总额3.714美元的合同,增购5架"全球鹰"无人机、3套任务控制单元、3套发射与回收单元和其他有关设备。为开展这项工作,已有1.857亿美元资金到位,全部工作将于2010年3月结束。这项工作空军于2006年3月开始申请,今年5月才获准。 2007年7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宣布,在AF-4,为美国空军制造的第4架生产型"全球鹰"无人机于6月中旬执行一项支持全球反恐战任务时,美国军队的RQ-4"全球鹰"高空无人侦察机机队已完成了它的第1000次飞行。 2007年8月,美国空军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来控制"全球鹰"无人机的温度。
2008年8月,美国政府知会韩国方面,同意向其出售RQ-4“全球鹰”无人驾驶战略侦察机。 2008年10月,据美国国防部官员称,美国海军正考虑部署它的首架全球鹰无人机飞往伊拉克附近的空军基地,目的是为了验证其执行海事侦查任务的能力。 2009年2月,美国空军批准授予诺·格公司开始对部分多平台雷达技术嵌入项目(MP-RTIP)的雷达系统水平性能(RSLPV)进行飞行试验。 2009年3月,根据一份澳大利亚新的国防白皮书澳洲皇家空军并没有放弃采购RQ-4“全球鹰”无人机系统。
2010年海地地震救援工作,美国五角大楼从阿富汗战场上调动了一架RQ-4全球鹰侦察机,拍摄地震灾后画面,并向非政府组织和其它救援组织提供间谍飞机拍摄的照片,让他们能更清楚的了解地面形势。 2011年3月11日,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美国紧急于3月17日从美军关岛基地调派一架RQ-4全球鹰侦察机,拍摄反应炉受损影像。 2012年6月11日,美国海军一架“全球鹰RQ-4A”无人侦察机在马里兰州索尔兹伯里海岸附近坠毁,幸未造成平民及财产损失,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之中。  2012年8月5日,日美两国政府决定动用无人侦察机“全球鹰”对中国军舰和其他政府船只在钓鱼岛和冲绳附近海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控。在2017年左右,澳洲皇家空军采购“全球鹰”。
2022年8月,国会同意美空军自2012年起申请退役RQ-4无人机的意见,美空军计划于2027年前退役全部RQ-4无人机,其中,20余架RQ-4 Block 20和Block 30型机开始陆续退役,9架RQ-4 Block 40型机将紧随其后。
技术改进
2002年9月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决定为“全球鹰”制造“增强”型机翼,增加10%的机翼,目标是提高“全球鹰”的性能,达到携带1360千克有效载荷升高到18288米空中,并维持其原有航程和耐航飞行要求。考虑到U-2侦察机飞机在未来10年后性能达不到需求,美空军希望“全球鹰”的载重能力和功能。载重增加后,该机可携带信号侦察传感器和用于侦察地面移动目标的雷达,从而更接近U-2的功能。“全球鹰”目前处于低速初始生产LRIP阶段,内容包括购买17架飞机和4个地面站。五角大楼采办主管Pete Aldridge在3月的国防采办委员会评估会议上批准了LRIP和头两步螺旋式发展阶段。前两步螺旋式发展阶段主要是对“全球鹰”飞机和动力系统的改进,为后面的螺旋式发展阶段使用更先进的传感器做好准备。
2003年7月美国国防部开始计划为“全球鹰”加装航空武器系统,这标志着国防部的无人机政策发生转变。但目前美国空军对此决定表示异议,空军指出有些国家反对武装无人机飞进其领空,这将削弱武装无人机的使用灵活性。伊拉克战争美国军队司令、现已退役的弗兰克斯将军称,武装化的“全球鹰”是美军必须要关注的事,因为伊拉克战争的经验说明高空平台如果能自行照射、攻击目标,将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空军战斗司令部表示,目前已证实,在伊拉克战争中可控制无人机在9660千米以外的地点执行任务,图像收集、传输、处理以及传送到联合空战中心,不到10分钟时间即可完成。该司令部还向媒体阐述了无人机压缩目标“杀伤链”的概念,期望在整个无人机系统和控制能力上有进一步飞跃。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表示,对未来无人机系统,如联合无人战斗机、无人战斗旋翼机和建制飞行器,以及建造它们持久稳定的情报、监视和侦察潜力和在某些情况下的对地、对空攻击能力持乐观态度。
2003年8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综合系统分部完成了首架生产型RQ-4A“全球鹰”的制造。该机在完成最后的一系列系统测试后,将在本月底进行首次试飞。这架“全球鹰”是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制造的第八架同型号无人机,前7架都是该项目的先期概念技术演示(ACTD)型号。首架生产型“全球鹰”预计将被交付空军第9侦察联队。同期,诺斯罗普·格鲁门开始“全球鹰”特殊飞行试验,计划于10月初在德国演示其电子情报侦察任务能力。诺斯罗普·格鲁门希望向德国销售“全球鹰”,用于代替德国拥有的法国达索“大西洋”电子侦察机。诺·格公司向美空军借用了一架“全球鹰”原型机,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改装,装上了欧洲航空防务和空间公司提供的有效载荷,进行了飞行和试验。飞行进行了9.5小时,承担探测和识别许多由中国湖试验设施控制的发射台。试验中“全球鹰”探测了每一个地面无线电发射台,同时操作员使用德国地面开发系统识别和进一步处理了发回的侦察数据。
此外,“全球鹰”于8月18日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表面层(blanket)飞行许可证,该许可证授权“全球鹰”可在美国本土的任一高度的领空内飞行。这为“全球鹰”在本国领空内支持本土防御任务铺平了道路。按照许可规定,“全球鹰”必须在限定的地点,如空军基地等进行起飞和着陆,在爬升到民用空中交通航道以上的高度后,才能进入自由空域。
2003年9月,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已开始研制和生产新型的、能力更强的RQ-4B改型。这项研制是应美空军最近所授予的总额3000万美元的先期采购活动和长周期硬件合同而进行的。RQ-4B保持了空军对于飞行高度、耐航性和航程的作战要求,但比“全球鹰”的有效载荷能力增加了50%。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将在它的Palmdale工厂生产3架RQ-4B无人机,作为第三批“全球鹰”低速初始生产的一部分。该无人机将于2004~2005年间交付。除了携带增加的SIGINT和ELINT(电子情报)有效载荷外,RQ-4B将能携带目前正在由综合系统部开发的多平台雷达技术插入计划(Multi-Platform Radar Technology Insertion Programme--MP-RTIP)的有效载荷,该雷达同时是E-10A预警机的雷达。RQ-4B比现用的“全球鹰”具有更大的翼展(130.9英尺(40米),而现用“全球鹰”为116英尺(30.5米))和更长的机身(47.6英尺(14.5米),现用“全球鹰”为44英尺(13.4米))。通过采用一台新型发电机和对罗罗公司AE-3007发动机进行少许修改,新型“全球鹰”的电输出功率已增大了150%。这项新的第3批低速初始生产合同还包括对一架RQ-4A生产型无人机以及目前使用的集成传感器组件(电光/红外和合成孔径雷达)、一个发射和回收组元和一个任务控制组元的长交付周期投资。
相关事件
2005年12月,雷声公司获一项新合同,为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全球鹰"项目生产地面设备。该"全球鹰"项目将支持美国空军RQ-4A/B"全球鹰"无人机系统。该项合同的财务条款未透露。雷声公司将制造"全球鹰"的另外一些地面设施,包括发射和回收单元、任务控制单元(MCE)和有关的地面通信设备。该无人机系统可近实时向战术指挥官提供高分辨率图像数据。从每架"全球鹰"无人机获得的传感器数据,可通过宽频带射频或卫星数据链路传输到任务控制单元。然后,这些数据分发到现有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或直接发送到已正确装备的战术战场用户或情报使用中心。这次授予的地面设施是来自第4批次"全球鹰"低速初始生产计划。同"全球鹰"地面设施一起,雷神公司的空间与机载系统部还为 "全球鹰"生产传感器组件。
“全球鹰”也有着不少缺点。其飞行时速只有644千米/小时,难以逃脱高速战斗机的追击;喷气发动机仍会产生少量红外辐射信号。正因如此,“全球鹰”装备了热诱饵弹。“全球鹰”有效载荷只有900千克,携带装备的能力非常有限。
2002年4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获两项总额近3亿美元的合同,以全面提高“全球鹰”系统性能。改进将将增加“全球鹰”的重量和功率。具体将改进“全球鹰”系统的集成传感器组件;研制新的25千伏安发电机;增加该机起飞总重;改进等高飞行模式及飞行试验支持。
2003年美军将“全球鹰”上开始TRW宽带子系统(hbss)信号情报(SIGINT)设备的试飞。该设备主要包括一个频带500兆赫~18千兆赫,用于监视控制和精确定位的超高频(UHF)无线电和更高频无线电发射机
2020年6月20日,在击落美国“全球鹰”无人机一周年之际,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首次发布了当天防空指挥部画面,画面中显示了指挥部追踪美国无人机并将其击落的全过程。
2021年美国空军计划在未来1到2年内退役全部21架RQ-4“全球鹰” Block 30和3架Block 20改装的EQ-4B中继通信机,只保留11架更先进的Block 40和U-2S搭档执行高空战略侦察任务,后两者的命运目前尚无定论。Block 30的空缺将由一个混合的传感器/侦察平台系统填补,包括无人机、商业平台和具备“穿透性”的第5/第6代作战平台,所谓穿透性就是指具备隐身能力。
目录
概述
命名
研发历程
设计研发
性能提升
不断改进
性能参数
技术特点
整体系统
侦测套件
服役史
技术改进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