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斌,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计算机系主要筹建人之一,也是该系第一位研究生导师。
王能斌,1929年3月出生于
盐城市。1947年毕业于
江苏省扬州中学,同年考入中央大学电机系。1951年毕业于改名后的南京大学电机系并留校任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任教至1999年退休。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并在1960年至1987年期间(除"文革"时期外)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兼任
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及专业委员会主任、
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微电脑应用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在专业上历经电机学、电工基础、自动控制、
计算机等方面。曾讲授过电工基础、模拟计算机、脉冲电路、数字计算机原理、离散数学、
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专题等课程。
1960年
南京工业技术学校增设的计算机专业是由王能斌负责筹建的。创办之初,师资缺乏,实验室全无,为了促进专业的发展,经批准从其他专业抽调部分学生转入计算机专业,教师结合备课和实验室建设进修提高。1962年,计算机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开出了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所有课程和毕业设计,并结合毕业设计写了几篇论文,研制了一批实验设备,充实了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后,走出国门,发现专业严重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原有专业课除一两门在更新后尚可开出,其它都是未开过的新课,在
计算机软件方面几乎是空白。专业要改造,教师知识要更新,实验室要重建,教材要新编,科研要开辟新方向,抱残守缺是没有出路的。王能斌与组内一些教师开设了讲座。他还率先为77级学生和研究生开出了"离散数学"和"
数据结构"两门课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课程更新任务初步告成。随着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南工自动控制系的计算机专业于1981年独立建系,在建系时,没有按老系的传统,由专业教研组管理专业,而是由系管理专业,按学科方向成立教学、科研组,行政事务集中在系,组致力于教学、科研工作。改变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学术机构行政化的倾向。
王能斌是
计算机系第一位硕士生导师,也是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形势要求他为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培养做铺路工作。20年来,他本人指导研究生80余人,其中直接指导的博士生有8人,曾两次被评为
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专业初创,百废待兴。即使在此期间,每逢召开全国计算技术交流大会时,
南京工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总是发表一些论文。196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
晶体管数字积分机填补了国家空白,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践,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
文革期间,
计算机专业的同志研制了多台基于积分机的数控计算机,在
江南造船应用得很好。1965年,为了促进高校的计算机研究,教育部在全国布了两个点:一是以北方
清华大学为主,研制小型计算机;二是由南方西安交大、南大和我校为主,研制中型计算机。科研形势喜人,惜因文革而中断。进入20世纪80年代,过去的那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制计算机的主要研究方式显然已经过时,向新的研究方向转移是必要的。在课程更新的同时,在科研方向上也来了一次大转移。系里不少同志选择了新的研究方向。
王能斌选择了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在近20年来,在这方面共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以及部级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其中
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
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王能斌教授编写了《数据库设计与实现》(1991,与董逸生合作)、《数据库系统》(1995)、《
数据库系统原理》(2000)等教材。其中《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曾获
机械电子工业部教材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