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地甲,别称拟步行虫、伪步甲,其幼虫被称为砂潜,属于昆虫纲鞘翅目拟步甲科的一种。这种昆虫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常见于蔬菜、豆类、小麦、花生等多种农作物中,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拟地甲的学名为Opatrum subaratum Faldermann。
形态特征
拟地甲在中国发生的几种类型包括网目拟地甲、蒙古拟地甲和二纹土潜。其中,网目拟地甲的成虫体长约10毫米,黑色,鞘翅上有纵向隆线和颗粒状突起,形成网格状图案。老熟幼虫体长约17至20毫米,背部呈现黄褐色,前足较粗壮,中、后足大小相近,腹部末端具有12根刚毛。蒙古拟地甲的成虫体长6至8毫米,暗黑褐色,鞘翅上没有显著的颗粒状突起和网纹。其老熟幼虫体长12至15毫米,背部呈灰黄色,腹部末端带有8根褐色刚毛。而二纹土潜则主要分布于中国的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和云南省。
生活习性
拟地甲的成虫主要危害小麦、棉花、亚麻、豆类、高粱、小米、花生、苜蓿以及果树幼苗等植物。幼虫则会侵害新播种的种子和即将发芽的作物幼苗,甚至能切断幼苗的根茎,导致植株缺损。在华北地区,网目拟地甲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冬季在土壤中或枯叶下过冬,春季开始活动繁殖,卵产于地下,五月孵化出幼虫,成熟后在土中化蛹。成虫具有假死习性,由于后翅退化,它们只能爬行移动。蒙古拟地甲的生活习性与网目拟地甲相似,两者有时会同时出现。
分布范围
网目拟地甲和蒙古拟地甲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分布较为普遍,同时也见于俄罗斯和蒙古国。此外,蒙古拟地甲在朝鲜半岛也有记录。二纹土潜则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南部省份。
防治方法
针对拟地甲的危害,可以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耕地整理、人工捕捉、毒饵诱杀、药剂拌种以及地面喷洒药粉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控制拟地甲的数量,减少其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