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
德国作家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代表作,于1929年出版。时至今日仍是德国多所大学文学系的必修课,原著的写作手法和无数支线也被学者深入分析。1980年德国著名导演
赖纳·法斯宾德将其翻拍为迷你剧集,成为法斯宾德的名作之一。
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被法斯宾德视作对其人生影响和冲击最大的文学作品。法斯宾德曾坦言:“如果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不是如此深深镂刻在我脑海中,侵入我的血肉,占据我的整个身躯和灵魂,那么在某些或许是决定的层面,我将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法斯宾德深深地为小说中弗兰茨和赖因霍尔德两位男性人物的病态关系所深深吸引。而两人混杂着纯真与世故的复杂性格又与法斯宾德本人十分相若。之前在
赖纳·法斯宾德的多部作品(包括《
爱比死更冷》和《瘟神》)中都能清晰地看到《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故事脉络,而法斯宾德更是在多部作品中采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男主角的名字——弗兰茨。在反复阅读小说多次并完成剧本之后,法斯宾德决定由
法国重返
德国展开拍摄工作。法斯宾德
自然主义的写实风格和线性的叙事结构造成电视剧与小说在表现形式甚至叙述重心上都大相径庭。电视剧更是一改小说原著中略显隐晦的故事情节,在大结局中试图按照
赖纳·法斯宾德的个人理解清晰地展现人物的命运。
该剧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社会。主角是一个智商不高的普通人弗兰茨,曾经是一名公交职员,却因误杀女友而遭到监禁。服刑满期之后出狱,他决定重新做人,渴望融入社会以获得尊重。然而,现实是冷酷无情的。没有了朋友的帮助,无奈之下他只能到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当一个叫卖的报贩。他在生活中又认识了一些人,都是些三教九流之辈。命运注定要把弗兰茨拉回到犯罪的绝望世界,他被迫与坏人同流合污,并且被他们利用。在经历了多次伤天害理的事件之后,弗兰茨精神异常,关进了一家疯人院。出院之后,他成了一个工厂的守门人,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
这部小说于1931年由
詹姆斯·乔伊斯的朋友尤金·约拉斯翻译成英文,但这个翻译并不受好评,特别是在它如何呈现日常工人阶级的言语方面受到批评。2018年,迈克尔·霍夫曼翻译的英文版由
纽约评论书籍出版,获得了柯克斯评论的星级好评,称其为“有活力和新鲜”,是“文学现代主义杰作的受欢迎修复”。霍夫曼将对话翻译成了
伦敦方言,这种翻译读起来流畅,尽管可能对非
英国观众来说可能有些晦涩。
这部小说已经被改编成三部电影。1931年,皮尔·尤齐执导了《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德布林与卡尔海因茨·马丁和汉斯·威廉一起参与了改编工作。电影由海因里希·乔治、玛丽亚·巴德、
玛格丽特·施莱格尔、伯恩哈德·米内蒂、格哈德·比纳特、阿尔伯特·弗洛拉特和保罗·韦斯特迈尔主演。第二次改编是由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执导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这部14集迷你剧于1980年在
德国电视上播出,并且也曾在剧院上映。它的时长为15小时(NTSC和电影版本增加了半小时的时长)。在纽约市上映时,观众需要连续三个晚上去剧院观看整部电影。这两部电影于2007年11月由
美国的Criterion Collection公司以多碟DVD形式发行。法斯宾德版本的2区版DVD于同年10月由Second Sight在
英国发行。
最近的一部电影改编是由布尔汉·库尔巴尼执导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于2020年在第70届
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库尔巴尼的版本将主角
佛朗兹·斯坦格尔重新定位为来自
几内亚比绍的非洲裔
德国难民弗朗西斯。